舌尖上的美食家
2014-07-14    作者:思郁    来源:21世纪网
分享到:
【字号
    前段时间热播的大型美食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开篇字幕上提到的美食总顾问有两位:沈宏非和蔡澜。沈宏非的文字读过不少,但是关于美食的不多,上次读他的书还是情感专栏,嬉笑怒骂,作为一个新派美食家,有点不务正业。蔡澜先生更不用提了,说他是美食家是屈才,曾经供职于邵氏电影公司,是电影制片人,是监制,是编剧,是商人,美食家更是副业。不过,想想这样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都不是专职的美食家,可想而知,现如今其他的美食家又都是什么货色。
  汪曾祺曾经编选过作家谈吃的系列文章。他四处组稿,编到最后发现一个现象,这些美食家写文章,谈大菜和名菜的越来越少,谈小吃的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个是名菜大菜不好写,山东的葱烧海参,只能说是葱香扑鼻而不见葱;苏州松鹤楼的乳腐肉,只能说嫩的像豆腐一样;四川的樟茶鸭子,只能形容鸭肉酥烂,有樟树茶叶香;镇江的刀鱼,只能说鲜!这些名菜吃下去容易,想绘声绘色描绘出来就太难了。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美食家,没几个是真正懂吃的,美食家看着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大都是抄古书、述菜谱,掉书袋而来的,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吃货,没有切身的美食体验。说白了,其实就是囊中羞涩,吃不起,美食家一般都是写完美食专栏,然后自己煮碗面,吃点豆腐,凑合就打发了。
  想想那些老派的美食家,梁实秋、唐鲁孙、汪曾祺、王世襄、逯耀东,哪一个不是吃有渊源。不说别人,经常看蔡澜先生的美食节目的观众都知道,他几乎熟悉世界各地的美食,每到一个地方都去菜市场了解行情,而且广结好友,各种肤色的大厨认识一大把。没有这种吃遍寰宇的经历,没有这种尝试各种菜式的经验,怎么能配称美食家。还有唐鲁孙,满洲旗人,皇族贵胄,官宦世家出身,平素接触到的基本是前朝遗老,北洋贵游,如梁鼎芬、袁寒云之辈。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吃货,岂是那些整天混迹于街头小馆,二两小酒,三串烤腰子就轻易打发的美食家能望其项背的呢?
  就这样的贵族出身,唐鲁孙还不敢称美食家,只说自己是个馋人。可是这样的馋人,羞死那些整天抱着袁枚的《随园食单》翻译成大白话的美食家。真正的美食家要能吃,会吃,好吃——最重要的还要会记录,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看《舌尖上的中国》,想起那些老派的美食家,即使他们的时代已经没落,他们身上也承载这一个过往时代对美食精致而细腻的幻想。他们笔下描述的那些美食,凋零的早已化作尘泥,保留下来的也早已面目全非。但仍然能感觉到文字的生命,那些用生命感悟出来的对美食的热情,一直停留在我们的唇齿之间,令人回味不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舌尖上的美食家
· 看《孤独的美食家》中的美食零碎
· 小美食家博客成名
 
频道精选:
· 【思想】央行建立利率调控框架任重道远 2013-06-14
· 【读书】盖特纳:危机之后的感悟与反思 2014-07-11
· 【财智】A股定增市场持续活跃 基金抢食百家资源 2014-07-11
· 【深度】白酒电商成为行业变革“催化剂” 2014-07-1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