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东北经济新坐标
    2010-05-12    作者:本报记者 姜敏 陈梦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沈阳市区新貌。本报记者 李钢 摄

    沈阳经济区简读

  沈阳经济区位于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东北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下辖7个县级市、16个县。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的50.8%,东北三省的9.5%;人口2421万人,占辽宁省的57.8%;城市化率达到65%。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984.7亿元。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全国闻名的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密度较高的一小时城际交通网络,是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

    4月6日,辽宁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沈阳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之后,我国批准的第8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唯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承载着国家赋予的这一新的历史使命,沈阳经济区将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先行先试”,并注定将成为东北经济的新坐标而被载入史册。
  专家称,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将破解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难题,促其经济发展方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成综合配套改革目标,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

  大沈阳终成“正果”

  沈阳经济区8城市具有天然的地缘关系,东方鲁尔沈阳,钢铁之城鞍山、本溪,石化之城抚顺,化纤之城辽阳,边境城市丹东,港口城市营口,煤电之城阜新等,彼此之间水相系、山相连、人相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地理单元。
  这个区域日照丰富,雨热同季,地势自北向南,由东向西部倾斜,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以山地为主,西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区域内水网密布,辽河水系横贯其中。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改革实验田的沈阳曾创造了中国改革历史上无数个第一:第一家企业破产、第一家股票在美国上市、第一家企业租赁制试点、第一个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挂牌……在尝试诸多试点的基础上,沈阳市还寻求与周边城市合作,提出建立中部城市群区域协作联合体的设想。此后,在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的牵动下,成立了理事会协作组织,曾勾画出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协作的宏伟蓝图,后因虚的多,实的少,理事会变成“联谊会”,区域经济协作构想被挡在行政区划等体制壁垒的门外“流产”。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市政协主席刘雅琴说,进入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沈阳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沈阳市政协连续6年举办沈阳经济区发展论坛,从全国各地邀请专家进言献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感到非常不易,去年全国两会上,辽宁几十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将沈阳经济区设立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联合建议书,在联组讨论时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引起良好反响,这些都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刘雅琴说。
  据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小普介绍,2003年,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辽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与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腹地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形成两者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发展的战略布局,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从2003年开始,沈阳经济区内的各城市就已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2005年4月7日,经济区内城市正式签署了包括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等10个领域19项具体内容的“一揽子”协议,开展了商贸流通、信息产业、人才交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50余项合作。经济区内8城市召开了5次书记市长联席会议。目前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已经颁布,各产业带规划、城镇带规划业已出台。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以及沈铁工业走廊、沈西工业走廊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区域经济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
  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2008年4月,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沈阳经济区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认为,将沈阳经济区设立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国家核心产业发展方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当前,除东北地区,国家已批准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成都和重庆、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等设立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东北选择条件较好的沈阳经济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利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

  据了解,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框架令人振奋,它将充分发挥城际连接带聚集效应,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将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一核”即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升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性中心城市。
  “五带”是以沈阳为中心规划建设的沈抚产业经济带、沈本产业经济带、沈铁产业经济带、沈辽鞍营经济带和沈阜产业经济带。“十群”即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沈西先进装备制造、沈阳浑南电子信息、沈阳航空制造、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营口仙人岛石化、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抚顺新型材料、本溪生物制药、铁岭专用车改装和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等十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专家认为,沈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研发和制造基地重点布局在这里,在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中理应迅速提高经济聚集力和辐射能力。目前辽宁省有关方面正在整合资源,推进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沈阜五大产业经济带“无缝连接”。
  2007年,国家首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在沈阳铁西区挂牌,规模宏大的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正在沈西工业走廊加紧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代表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如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远大集团、北方重工、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目前已具备与世界装备制造业同类产品竞争的实力。日前,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工信部列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志着沈阳经济区以调整改造为起点的新型工业化走在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前列。
  鞍山地处沈西工业走廊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将全面建设世界级钢铁生产及深加工集中区,成为沈阳经济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抚顺则加快沈抚新城建设,在沈抚两市接壤地带共建浑河北岸生态区和浑河南岸产业区。
  本溪进一步向沈阳靠拢,建设沈本工业带,并在旅游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上与沈阳对接。
  营口是经济区内惟一的港口城市,重点是构建海上出口大通道,由营口港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沈阳陆港项目,将实现营口港为经济区服务功能的前移。
  辽阳市立足于为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搞好配套。到2010年,两大配套将实现总产值125亿元。
  铁岭要以沈铁工业走廊为切入点,建设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基地。
  阜新将深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液压产业基地等一批新的产业支柱,同时作好沈阳经济区的能源后方和生态屏障。

  城市连接带将崛起一批“新城市(镇)”

  今后,在辽宁省的版图上将会增加33个“新城市(镇)”的名称,如沈抚新城、蒲河新城、沈彰新城、凡河新城、永安新城、胡台新城、细河新城等等。届时,农民变市民,居民无市界,社会保障壁垒有望悄然打开。
  据了解,按照规划,沈阳经济区8城市的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33座新城、新市镇。其中,重要节点新城16个、连接带新城9个、新市镇8个,规划建设范围共涉及乡镇114个。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构建人口规模10万人以上的新城、5万人以上的新市镇框架,初步做到农民向新城、新市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以新体制、新方式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城、新市镇建设实现突破。新城、新市镇的建设还将和产业集群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产业集群。 
  “如果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城际公交是串起沈阳经济区八城市的纽带,那么这33座新城、新市镇和将在其中建设的产业集群就是一个个‘焊点’,将把各个城市牢牢地‘焊’在一起。”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小普说。
  据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区域经济处处长田爱祥介绍,早在《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规划范围》发布前,沈阳区域内所规划的13座新城和4个新市镇就已初具雏形,一些“新城市”的产业基础已经初见规模,而目前急需做的是对原有的规划进行重新的定位,使理念从产业建设上升至城市建设的高度。
  “这些新城和新市镇中的每一个,都将有一张特色产业王牌,如蒲河新城的主打是特色农产品和光电产业,而航空新城的主打则是航空产业,铁西产业新城主打装备业。”田爱祥告诉记者,根据各新城已经制定的规划,蒲河新城的人口规模最大,将达到百万人。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助理王成鑫说,在新城、新市镇里的居民,即便户口不同市,也可以享受到同样的社会福利待遇,这时,户口的界限自然打开了。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建设新城、新市镇是要有序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一体化发展。今后,“新城市”居民将不再担心居住地、户籍等不同,而被一些学校、医院拒之门外。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贵盛表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在“配套”上,将统筹城乡、工业、居住、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体化新型城市群。此举可以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国内其他地区改革提供经验。  

  相关稿件
· 沈阳经济区致力新型工业化 2010-04-16
· 沈阳经济区升级 首尝“新型工业化” 2010-04-07
· 沈阳经济区 撬动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的支点 2010-03-11
· 沈阳经济区成振兴东北新引擎 2009-11-11
· 中钢投84亿沈阳建废金属加工基地 20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