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中国亟待摆脱西方控制
    2010-05-10    作者:记者 张小洁/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4月12日刊登题为《美国控制我2/3信用评级市场》的研究报告,披露美国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严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众多网友为之愕然。5月5日,本报开辟“信用评级与金融安全·高端访谈”专栏,引起更多草根网民、金融业业内人士和专家关注美国垄断评级机构的现状及其背后的“阴谋”,探讨怎样建立公正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思考我国应如何掌握国际评级话语权。

  “评级游戏”背后的“阴谋”

  此前,国内很多网民认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声誉卓著,值得信赖。然而,在本报揭示美国评级机构有意压低我信用级别,增大我海外融资成本后,结合“三大机构近日下调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信用评级,引发欧元危机”一事,越来越多的网民看到美信用评级机构背后的华尔街和白宫的身影。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其搜狐网博客上撰文提出疑问:“我们应该去反思一下为什么在化解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对已经变得脆弱的国际金融市场造成莫大伤害问题的时候,美国信用评级公司却不断下调这些问题国家的信用级别,这种做法对想极力化解希腊问题负面影响而启动的外部救助计划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
  ITPUB网网友“sz_davidlaw”引用德国《明镜》周刊2008年的话一言蔽之:“美国评级机构仿佛是一个手持‘魔杖’的巫师,投资者唯其马首是瞻,这是冷战后美国的另一个强权工具。”
  新浪网博客刊载美国独立经济学家恩道尔(engdahl)的博文语锋犀利,文章称三大评级机构是“美元帝国机器的一个内置的机构”,每当真正威胁到华尔街或者美元系统的危险逼近时,这三家机构都会保持可疑的沉默。恩道尔说:“(美元)帝国遇到了自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挑战,正在垂死挣扎。它动用高盛、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以及行动诡秘的对冲基金例如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去打一场又一场金融战争”。

  缺乏竞争令三大机构飞扬跋扈

  三大评级机构肆意而为,无疑依仗其垄断地位。
  “美国的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利益冲突,是人所共知的。评级机构的盈利来自对客户收取的评级服务费。为了维系客户关系,评级机构能否维持公平客观的原则,就是一个大问号了。”新浪网博主“Spotlessmind”认为,“欧洲也好,中国也好,或者其他有较大规模金融经济的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评级机构。这样就会跟华尔街有竞争,对穆迪,标准普尔,惠誉才会产生压力。”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包容”让三大评级机构更加有恃无恐。恩道尔指出:“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的评级模型是保密的。美国的法院早就裁定,他们无需向公众说明。还有国会,深刻理解评级的战略重要性,是有关美国的实力,所以早就决定不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
  孙立坚建议,应当联合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和国际上各种的监管部门,控制和抑制已经暴露出问题的美国信用评级结构的“话语权”。

  中国需要自己的“金融裁判”

  更多网民的忧虑在于美国垄断评级机构对我国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造成的威胁。
  搜狐网网友“朵朵白云海里游”表示,我们如今所处的世界其游戏规则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定的。这个游戏规则自然而然维护的都是西方的利益,新兴大国未来要想有更大话语权,首先就需要打破西方的话语权垄断。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其新浪网博客上发表了题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金融裁判》的文章。他提出,信用评级不仅仅是普通的服务机构,其占有着金融市场的制高点。我国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市场的状况,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培育我国自身的金融裁判,来维护金融主权的独立与完整。郭田勇指出,信用评级对金融主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定价的主导权。其二,影响国内监管的独立性。其三,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国家经济的安全。最后,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挑战。

  相关稿件
· 我们需要自己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2010-05-07
· 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必须改革 2010-05-06
· 信用评级与金融安全•高端访谈 2010-05-05
· 欧盟官员呼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 2010-05-05
· 不能总让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说了算 201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