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同仁堂如何成功“走出去”
文化宣传开路 因地制宜创新
    2010-05-05    作者:记者 任卫东 李文    来源:经济参考网

    具有34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北京同仁堂,自1993年起开始向海外发展,历经风雨,越做越大。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利润突破8亿元。其中海外销售不退反进,出口创汇2544万美元,同比增长10.28%,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第一。
    作为一个在海外接受度不高的中医药企业,北京同仁堂矢志不渝,从文化宣传做起,千方百计“走出去”,在海外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批发、零售、文化宣传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海外分店成功率百分之百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群告诉记者,由于国内市场空间有限,同仁堂较早地实施了“走出去”战略。目前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18家独资、合资公司以及35家药店,还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生产基地——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产品销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亚洲,同仁堂还在与我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国家成功地开办了分店,其中澳大利亚2家、英国和加拿大各1家。
    由于文化相近,北京同仁堂海外发展的基础是华人。以此为支点,北京同仁堂努力闯入一向排斥中医的西方世界。目前,北京同仁堂在澳大利亚分店20%的顾客为当地澳大利亚人,加拿大则为10%左右。在英国的发展同样卓有成效,皇室成员都慕名到其分店看病买药。
    北京同仁堂对外经济工作办公室主任闫玉峰举例说,一位1979年7月出生的澳大利亚女患者(M·Cesareo)流产两次后一直无法怀孕。她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试管婴儿,都失败了。西医给她的诊断是终生不能怀孕。后经同仁堂悉尼分店吴高媛中医师治疗6次后,成功怀孕。吴高媛还通过脉象告诉她怀的是女孩。患者半信半疑,特意去西医院做了检查。当白人医生告知同样结果时,她热泪盈眶。目前,她的女儿已3个月,而这位患者的全家都成了同仁堂的拥趸。患者本人还计划学习中文,研究中国文化。
    目前,北京同仁堂的海外分店无一亏损,全都盈利。海外员工达到350名,其中外国雇员约300人。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北京同仁堂70条生产线通过了国家级GMP认证。其中8条通过澳大利亚GMP认证,5条通过日本厚生省GMP认证。

    “让不相信中医的外国人吃中药、看中医”

    比其他商品在海外推广更难的是,北京同仁堂必须多一个步骤——首先让海外居民接触中国文化。
    北京同仁堂对外经济工作办公室主任闫玉峰介绍,吸引国外人到同仁堂分店看病拿药,不能靠同仁堂的名气,只能靠口口相传的口碑。同仁堂艰难起步,先通过举办义诊讲座、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宣传中医药文化,再凭借过硬的技术、上乘的质量、显著的疗效,让很多外国人从认为中医是“巫术”,到对中医完全信服。“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这一步虽然艰难,却奠定了同仁堂海外拓展的基石。”
    “让不相信中医的外国人吃中药、看中医,必须从文化宣传做起。” 北京同仁堂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同仁堂灵活利用当地媒体做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特别是在报纸、期刊上,电视、广播中安排中医药知识栏目,连载以中医为背景的文艺作品。例如在澳洲《新快报》上连载小说《大清药王》,在韩国SKYLIFE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大宅门》等。近年来,又携手孔子学院,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同仁堂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签署协议联合办学,派中医药专家到孔子学院讲学,并且把同仁堂分店作为孔子学院师生的培训示范基地,以此赢得当地居民对中医的信任。而当病人的顽疾被中医医治好之后,他们对中国文化更加痴迷,会主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
    闫玉峰说:“新加坡这么小的国家,我们本以为开办一家分店就饱和了,没想到通过宣传,刺激了他们对同仁堂产品的需求。目前,北京同仁堂在新加坡的分店达到了4家。”

    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

    北京同仁堂海外发展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先贸易后合作、先周边后欧美。他们因地制宜调整策略,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逐步完善“以医带药”的经营模式。北京同仁堂从海外开拓伊始就确立了以医带药、医药结合的经营方向,逐步形成了“名店、名药、名医”三位一体的独特经营模式,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其次,因地制宜创新投资及业务模式。医药业不同于服装、电子等领域,各个国家对中医药引进政策都有不同程度的设限。同仁堂针对不同市场的限制程度,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出口形式:东南亚市场政策较为宽松,可以正式以药品注册的形式进入;美国等市场限制较多,以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入;澳大利亚允许天然药物注册,为同仁堂进入留了一道门缝。目前北京同仁堂在澳大利亚已注册药品48个品种。
    日水清心丸是同仁堂因地制宜最成功的范例之一。日水清心丸脱胎于牛黄清心丸,是北京同仁堂与日本日水制药公司合作的产物。牛黄清心丸药效虽好,但日本厚生省并没有为它发放进口许可证。为进入日本市场,同仁堂与有着30年合作历史的日水公司联手,对牛黄清心丸的成分、方单进行了重新组合,以新的“日水清心丸”为名,在日本注册,同仁堂生产。这一变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水清心丸每年的销售都稳定在8万丸左右,数量居同仁堂各出口品种之首。
    第三,海外建厂,实施本土生产经营。2004年,北京同仁堂投资1.8亿港币在香港建立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致力于国际化的生产、研发和营销。2007年国药公司通过香港GMP认证,正式投产,并于当年盈利。
  陆建国说,之所以选择在香港建厂,目的就是要有效整合海外各优势资源,形成北京同仁堂海外发展的一个拳头。可以更好地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研究各目标市场国的准入标准,以香港为桥梁进行新产品、新剂型的科研、生产加工和贸易,更好地解决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问题。另外,还可以开辟新市场、新渠道,扩大同仁堂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同仁堂跨国经营持续发展的目标。  
  近期,北京同仁堂已将海外发展重点放在欧洲和美洲,在波兰和德国的分店今年就将开业。

  相关稿件
· 同仁堂:“中药第一股”偏爱稳健路线 2009-04-10
· “珠海同仁堂”涉嫌销售假“安宫牛黄丸” 2008-02-04
· 同仁堂在大宅门里建博物馆 2007-04-13
· 同仁堂博物馆落成 200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