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缓慢、产能过剩、内增动力不足等问题,金融危机的到来使这些问题快速地浮出水面。”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09)》日前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该书主编、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全球产业发展正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大重组
经济参考报:能谈谈您决定组织编写这本书的初衷吗?为什么直指产业结构调整? 王昌林:2008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应对危机中,世界各国纷纷实施产业救助计划,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的经济繁荣期制高点。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催生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产业发展正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大重组的时期。如何把握世界产业结构变动的新动向、新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2009年我所设立了“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发展研究”课题,力求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整合全所研究力量,深入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发展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措施。
世界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趋势
经济参考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您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哪些产业发展的新动向? 王昌林: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为了应对挑战,各国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这使世界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趋势。 其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金融危机凸显了转型的迫切压力,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以推动节能减排、开发低碳能技术作为应对危机、实现产业发展模式低碳化。美国先后颁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方案》报告中,均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欧盟发起的“欧洲经济复苏计划”中,25亿欧元用来资助低碳项目。 其二,各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金融、汽车等行业造成严重冲击,为避免经济大幅下滑、减少失业,发达国家纷纷对重点行业实施救助计划。同时,各国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其三,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下降,国际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来看都有所降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利润和市值下降。国际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也不断扩大,并且国际产业转移领域发生了新变化。UNCTAD调查表明在电信、运输、水电气等领域,70%的跨国公司将增加其对FDI支出。 其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摩擦案件大幅上升,不少国家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纷纷设置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 其五,各国也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新的众大突破。如美国政府就批准了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基础研发投入增长,提出要确保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历史的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我国面临保增长和调结构两难选择
经济参考报:在新的背景下,您认为当前中国产业发展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和挑战? 王昌林:就中国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国政府实行了“一揽子”计划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势头在2009年第一季度得到扼制,中国产业发展出现积极向好态势。但是当前部分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增长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概括地说,就是中国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层次低、产能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变得更加突出,并表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在书中一一点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
经济参考报: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健康发展,您有什么对策建议?
王昌林:要化危为机,按照“调结构、稳增长、抓创新、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第一,把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中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要从产业链、价值链的角度突破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实现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努力构筑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组织合理化、内源与外源性发展协同化和各产业融合化四大格局。 第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这就对我们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政府加快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要求、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快培养和聚集人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 第三,积极调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要以法律形式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加快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扶持。 其他还有,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放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加快体制创新;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