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三大焦点引发关注热议
    2010-01-28    作者:本报记者 丁文杰 罗博 郭嘉轩    来源:经济参考网

    ■大量的货币投放带来通货膨胀预期,加剧通胀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宏观刺激政策还能不能延续,引起基层广泛关注。

    ■针对应对金融危机中出现的这些苗头性问题,国家及时出台调控政策,抑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六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在保增长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

    ■目前全球经济虽然止住了下滑,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仍未改善。

    这次金融危机是我国经济发展30多年来的一次大考,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拉动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企稳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记者近日深入中西部几个省区调研发现,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是否延续,产能过剩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国进民退”等现象,引起了基层干部和企业界的关注热议。

    宏观刺激政策是否延续?

    去年11月中央出台4万亿元刺激方案是对经济危机的恰当回应,这些刺激措施使中国经济摆脱了低迷。随着CPI和PPI环比持续上升,物价下行态势得到遏制。但一些经济学家同时指出,大量的货币投放带来通货膨胀预期,加剧通胀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宏观刺激政策还能不能延续,引起基层广泛关注。
    根据央行信息推算,今年二季度起,短期国际资本开始重新流入中国,4-6月流入规模合计880亿美元左右。一些专家预计,在后危机时期,中国将面临更大规模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国内可能形成新的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分析认为,从明年起通胀预期会强化,实际通胀会起来。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应该理性对待物价波动,不应把物价上升看成是洪水猛兽,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来说,适度的通货膨胀是好事情,应该欢迎并且接受可持续的物价上涨。但如果物价上涨形成了物价不断上涨的预期,甚至有些人用通胀预期进行不合理的涨价则是需要打击的。
    “从内需看有些行业增长很快,但经济过冷比经济过热更可怕,我们每天都要接待大批求职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湘潭九华工业园负责人杨亲鹏说出自己的感受。他认为,总体看对宏观经济形势不能过分乐观,我国制造业恢复性增长远没有达到危机前水平,希望中央继续保持宽松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
    采访中绝大多数人士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政策。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只有救市场,才能救企业,如果没有市场,给企业发放再多贷款也没用。”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边疆最关心的就是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否还将持续,今年汽车行业火爆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宏观政策扶持,他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明确明年政策,以方便企业制定明年的生产计划。
    有统计显示,最近20多年来,私人消费在我国GDP中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仅为36%,是大型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建议,延续已经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继续实施对“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经济型轿车、居民购买首套住房的税收优惠,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等积极的措施。

    如何应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记者在基层了解到,今年以来各地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大项目、大企业贷款保障较好,而中小企业以及自主创新贷款仍较为困难。在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新上项目存在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等现象,在一些领域带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加大。
    神华宁煤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董家麟告诉记者,中国醇醚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就非常严重,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能过剩接近2000万吨。按照目前的各地开工建设的产能计算,预计到明年国内甲醇产能将超过3000万吨,将是2005年产能的四倍以上。该公司销售副经理高金玲说,产能过剩的结果是,行情不好时,减产停产企业众多;而当行情略有好转时,原本停产的装置又会迅速启动,增加产品供应,打压价格上行。
    针对应对金融危机中出现的这些苗头性问题,国家及时出台调控政策,抑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六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在保增长中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一些行业内人士一方面认为产能过剩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但他们也建议,国家尽量运用市场手段加以引导,不要简单的“一刀切”。湖北省社科院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彭智敏指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确保企业正常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不能为了保增长而保落后产能。
    部分企业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适当的产能过剩是必要的,做企业的都要储备一部分产能,因为产能储备的成本相对较低,就是折旧、利息和管理费用,而产能不足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比如前几年我国煤电油运紧张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当然,适度产能过剩是必要的,但不能严重过剩,严重过剩则会造成巨大浪费,破坏经济秩序。”

    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现象?

    虽然今年以来银行重点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记者在一些中小企业调研时,企业负责人仍然普遍反映贷款难。他们抱怨说,国家加大信贷投放量,但大量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尤其是国字号企业,银行老是追着这些企业授信,而这些企业资金本来就充裕,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门槛很高,贷不到款。
    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许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人民币信贷增长并未带来企业存款的同步上升、票据融资在新增信贷中占有较高份额,这说明有大量信贷资金并未流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可能进入了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
    招商银行湘潭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小企业贷款难有很多深层次原因,银行将款贷给国字号的企业没什么风险,而民营企业规模小、财务不规范、风险大,所以很多国有银行不愿意也不屑于给中小企业贷款。
    记者了解到,一些资金充裕的国有大型企业到处扩张业务、涉足更多领域,形成“国进民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匡绪辉指出,社会繁荣主要靠的是私营经济,国有资本应该进入私人资本不愿、不想和不能进的领域。现在国有企业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涉及的领域太多。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担忧地指出,目前全球经济虽然止住了下滑,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仍未改善。危机来临时各国巨额资金的投入以及大规模国有化,在未来可能成为阻止经济健康复苏的因素。
    基层一些人士指出,目前中央担心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而实体经济还没有完全从危机中走出来,经济基础还很不牢固,中央应当继续保持宽松的宏观政策,但要调整信贷结构,向中小民营企业倾斜,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相关稿件
· 触摸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义乌 2009-12-30
· 2010年:金融危机依然凶险 2009-12-23
· 山东国税个性化服务助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2009-12-21
· 金融危机反思 利益冲突与自我膨胀 2009-12-16
· 金融危机促低碳经济兴起 200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