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贫穷:徘徊在开发与保护两难中的怒江
    2010-02-05    作者:记者 赵大春 叶建平/昆明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年来,西部地区整体快速发展,但还有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百姓生活极度贫困,它们与东部甚至西部整体的差距没有缩小,云南省怒江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开发与保护的两难中,它陷入了“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专家认为,要啃掉怒江这样的“硬骨头”,西部大开发政策应从过去的整体推进转变为对特殊区域的重点扶持,核心是加大开发和保护力度,让这些地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上篇 生活真苦 出门真难 保护环境真不易

本报记者 赵大春 摄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这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许多群众生产、生活的写照。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州由于生存发展环境恶劣和长期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所辖的4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一半的农村人口还处于贫困之中,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交通不畅,出门过江靠溜索

  记者驱车从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库镇出发,沿着怒江一路北行,多次看到当地百姓溜索而过。福贡县马吉乡旺基独村村民阿起说,她是过江来买盐的,如果不用溜索,要多走1个多小时。“我们大人过溜索很正常,但是小孩上学要单独溜索,还是很危险的。”

  怒江州位于滇西边境,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域,以雄奇险峻的怒江大峡谷闻名于世,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绵亘数百公里,既造就怒江大峡谷的壮美景观,也造成峡谷居民行路艰难。
  “溜索”在一些景区被作为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而在怒江却成了一些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赶集、走亲戚、上学要溜索过江。
  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怒江两岸的农民居住分散,且没有资金修桥,溜索便成了当地百姓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前溜索是用竹篾或藤条编制而成,极不安全,现在政府用钢索代替竹索,并定期检查、更换,安全性大大提高。
  溜索是怒江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怒江是一个没有机场、没有铁路、没有水运、没有高速公路的一个“四无”地区。
  “现在从六库到省会昆明,开车大约要9小时,我们到省里开半天会,在路上来回要两天。”段跃庆说。
  州府到省会不好走,州内的道路就更差了,记者所走的从福贡县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通县道路就十分狭窄,在一些地段当两车相遇的时候,一辆车得先靠边停住,等对面车过了才能再走。县到镇、到村的路就更难走了,通往福贡县石月亮乡利沙底村培朵小组的山路崎岖陡峭,在许多弯道,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必须倒车一次才能通过。
  怒江州交通局副局长赵润泽说,由于很多公路是建在半山腰上的,经常是“晴通雨不通”,而“三江”上大部分桥梁仅设计为人马吊桥,虽然两岸修了公路,但“通路不通车”的现象十分普遍。
  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州还有47.3%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

  生活困苦,46%的农村人口贫困

  45岁的恒有堂是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利沙底村培朵小组的村民,至今未婚,和82岁的父亲住在两间小屋里。记者看到,他家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搭在门口和山坡间的6根小树干成为两父子进出房屋的小“桥”,房墙是用竹篾编织而成,透风漏雨。

  为了御寒,恒有堂在家里搭起了火堆。家里两盏电灯只有一盏能亮,一台黑白电视机也无法正常播放,屋顶的茅草也是在云南省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后换成石棉瓦的。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怒江了解到,像恒有堂家这样贫困的家庭还有很多,甚至很多家庭更贫困。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全州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4.0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6%,其中,96%以上的独龙族、90%以上的怒族、90%以上的傈僳族、89%以上的普米族群众还处于贫困之中。
  据统计,2008年,怒江州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8042元和1448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2。目前,全州还有61%的农业人口尚未解决安全用水问题,32%的自然村未通电,还有8.57万人需易地开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有2.5万户贫困农户还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内。
  段跃庆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怒江的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有限,缺乏产业支撑等原因,怒江整体贫困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脱贫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生态破坏,4万多人仍生活在滑坡体下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怒江两岸看到,在陡峭的山坡上,一块块大小不等的耕地仿佛镶嵌在成片的山林植被中,外来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大字报”地。
  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告诉记者,怒江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农民大多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种,这就是为什么说“种地像攀岩”了。

  “贫穷的怒江人民不得不把手伸向山林,造成山林被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怒江州州长侯新华说。
  “由于有限的耕地承载了过量的人口,为了吃饭,老百姓只有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造成了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怒江州环保局局长侯新文说。据怒江州扶贫办统计,全州基本稳产农田只有4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8%,人均不足1亩,水利化程度只有18%,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据怒江州环保局调查,全州现有657个滑坡、泥石流点,有4万多人因安全隐患急需搬迁。
  另外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单一,老百姓只有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全州仅农村生活用柴量就达每年300万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怒江州实行了最严格的政策,使得海拔2500米以上山顶区域的生态得到了完整的保护,2000米至2500米半山区的生态得到较好恢复,但加剧了2000米以下河谷地带的人类活动,河谷地带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侯新文说。
  怒江州委副书记李四明认为,虽然怒江坚持“生态立州”的发展思路,严格地执行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等现象时有发生。


123
  相关稿件
· 国开行鼎力支持西部大开发 2009-12-08
· 金融积极“输血”西部大开发 2009-11-27
· 重大工程服务西部大开发 2009-11-23
· 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 2009-06-26
· 曹玉书: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新阶段 200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