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企益海嘉里打造健康食用油
    2009-10-30    本报记者 :王国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建国六十周年全国粮食行业成就展”日前在古都南京举行。由国家粮食局主办的这一展览,对我国粮食行业六十年来为解决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与营养健康问题,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进行了全面展示。
    作为在我国粮油加工和流通领域颇具影响的的侨资企业,益海嘉里在此次展会上格外引人注目。开幕式上,只有两家企业代表全国的粮油企业发言,一家是中粮集团,另一家就是益海嘉里。不少观众因此而涌到益海嘉里的展台参观,且不时有人叫道:“哦,原来‘金龙鱼’是他们家的!”
    “这世界,YOU and ME,
     离不开,油和米......”
     记者无意中听到的益海嘉里一位女员工哼出的这两句词儿,似乎颇能描述这家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和他们20年来实施的人称“温暖战略”的路线图。
   
  在祖国需要时回家

    益海嘉里是新加坡丰益国际在祖国投资的以粮油加工、特种油脂、油脂化工、大豆深加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于一体的多元化侨资企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国际风云突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面临新的困难和考验,著名侨商郭鹤年及郭孔丰毅然把投资重点放在了故土中国,开始了在中国粮油市场领域的开拓,支持祖国的经济建设。他们首先在深圳蛇口设立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这是益海嘉里在祖国的第一座工厂,也是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诞生的地方。
    
  “小包装”改变国人习惯

    1991年,国内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精炼食用油面世。没想到的是,这小小的一瓶油,却推动了中国人食用油观念的转变。
    当时的中国,物资尚不丰富,油就更金贵,有得吃就不错了,基本上没什么讲究。很多消费者对儿时的“炒菜油”这样回忆:那时吃的大都是散装的初榨大豆油,粘稠浓厚,这种油炒菜时会冒出浓浓的黑烟,炒出的菜常常“弥漫”着一股夹生的大豆味。此外,买油需要去粮油店,店里盛油的铁皮桶很大,经常是卖了很久也不见底,“反正大家都不会去想里面的油会不会因敞口久放而变质”。
    而此刻,突然间看到颜色浅淡的“金龙鱼”调和油,人们好奇地围了好几圈:油这么淡,是不是掺了水啊?其实,人们都知道,水、油不相融,油里面怎会掺水!
    直到当年的春节,人们才真正认识了精炼调和油。按照中国的习俗,每逢春节企业往往要给员工发些米面油。“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用透明的塑料瓶装着,又方便又卫生又好看,很多企业都挑选它作为礼物发给自己的员工。结果,人们发现这种油口感好,油烟小,炒出的菜也不再有豆腥味。吃过一两次后,就忍不住自己掏钱买了。渐渐地,不少人“抛弃”了散装油。
    “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就这样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自1996年开始“金龙鱼”的销量逐年稳步增长,成为中国食用油行业的标志性品牌。同时,这条“鱼”的“鲇鱼效应”开始显现:“刺激”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众多小包装产品的诞生,使行业从散装油时代进入到小包装食用油时代,促进了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安全卫生的小包装油的普及,被誉为国内食用油历史上第一次创新革命。

  1:1:1捧出营养健康新理念

    2000年起,益海嘉里陆续投入3000万元成立了集团研发中心。在中国营养学会等各方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艰苦努力,益海嘉里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脂肪酸比例合理的植物调和油,即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这种调和油以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等多种植物油为原料,其脂肪酸比例合理,可以有效地平衡人体所需的膳食脂肪酸。2002年,“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推向市场,它所倡导的“1∶1∶1”膳食脂肪酸平衡的健康概念,再一次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使中国人用油的观念从“安全”向“营养健康”的高度跃升。
  
  “加油”奥运,中国食用油最高荣誉

    在中国食用油行业,金龙鱼是唯一一个在北京2008奥运供应商中成功“摘金”的食用油品牌。对此,中国粮油行业学会油脂专业分会会长王瑞元曾评价:“金龙鱼作为食用油行业唯一代表,意味着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奥运级别,这是中国食用油行业的荣誉。”

  打造“大米产业链”

  细心的消费者已经发现,最近超市货架上多了一种火红包装的“金龙鱼”大米。
    早在2005年,益海嘉里就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进军以发展水稻循环生产加工为主的食品行业,开发提升我国传统水稻品质和价值,集约利用资源,打造和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黑龙江佳木斯基地,益海嘉里探索出了这样一种模式:“良种选育--订单种植--原粮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他们秉承“从种子开始打造品牌好米”的理念,大力开展订单农业:精选优质品种—开展订单农业,建立种子繁育基地—专业人员指导田间种植,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从农民手中采购水稻,通过国际一流的低温生产设备加工成优质大米,向市场成功推出了“金龙鱼”、“香满园”等系列品牌大米。同时,他们还把水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壳用于发电,稻壳灰做成吸附剂,米糠则用来榨油,并将米糠油做成一级食用油。下一步,他们还将从米糠油中提取谷维素、糠蜡、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从米糠粕中提取植酸、肌醇以及膳食纤维等产品——一句话,把一粒稻谷的资源价值开掘到极致,不使有丝毫浪费。
    不断拉长的大米产业链增加了水稻产品的附加值。他们拿出产业链累积利润的一部分反哺种粮的农民——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订单水稻,增加农民的收入。此举保护和促进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09年5月,中国粮油学会在佳木斯主持召开了“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项目鉴定会,鉴定认为:金龙鱼稻米产业链的建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引领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开创行业体验营销先河

    “让消费者了解油是怎样炼成的。”2009年8月18日,益海嘉里营养健康体验区在益海嘉里上海工厂揭牌,面向广大消费者开放。开放活动包括参观生产现场、科普长廊、小包装工艺流程以及健康体验区等几大部分。从观摩研发中心到精炼工厂,从了解集团业务分布到营养膳食健康知识,再到互动体验,参与者置身于丰富而精彩的体验之旅。消费者在了解生产流程与有关知识之后,往往成为益海嘉里产品的主动消费者。

  回馈社会,大爱无疆

    益海嘉里一直把履行企业社会公民责任作为集团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
    2008年年初,在国际食用油原料价格高涨的情况下,食用油生产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倒挂的艰难境地,为了减少亏损,许多企业均减产甚至停产。但益海嘉里响应国家“稳定物价、保障供应”的号召,集团所有生产企业均满负荷生产,全力保障供应,稳定物价。他们是当时国内供货量最大的油脂企业,为此承担了巨额损失。国家发改委对益海嘉里顾全大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益海嘉里多年来一直坚持为中国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截至目前,用于救灾和开展各项公益事业的捐款金额累计超过1亿元。其中,5200余万元设立益海嘉里公益基金;2400余万元捐助四川抗震救灾;2000余万元在各地开展“公益助学工程”,已帮助2100余名学子入学就读;捐资200万元实施“益海嘉里复明工程”,帮助14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投资119.9万元在连云港建“益海敬老院”,先后有百名孤寡老人入住……
    益海嘉里人很喜欢他们公司的侨企身份,说侨企就意味着必须爱国,祖国给了他们温暖,他们也要给社会以温暖的回报。

  相关稿件
· 食用油价出现止跌回稳迹象 2009-10-19
· 食用油、水果价格继续微幅下降 2009-09-11
· 食用油涨价打破危机时代的低物价童话 2009-05-26
· 食用油涨价给产业安全“亮红灯” 2009-05-25
· 食用油涨价对CPI指数影响不大 200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