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速连续七个季度回落后的首次加速。二季度经济增速的明显加快,使得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速达到7.1%。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保“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相继出台的包括两年内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结构性减税、消费补贴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已取得明显收效,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中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好势头。
但不少国外媒体对中国经济复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持怀疑态度,认为高速增长的背后孕育着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有理由对中国经济成果嗤之以鼻,它的GDP增长是以牺牲全球为代价的。”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史剑道发表文章称中国拒绝调整经济结构危及自身和世界经济发展,认为中国的复苏是建立在粗暴对待银行体系的基础之上,可能会受到因流动性过多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困扰。法国也有媒体质疑中国经济刺激下信贷增速过猛,由银行提供的这些资金一部分已被注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的投机交易中,影响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路透社:结构失衡及民间投资不足成掣肘因素
路透中文网7月16日刊登题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虽确立结构失衡及民间投资不足成掣肘》的文章指出,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印证了经济企稳向好的普遍预期,然细究之下不难看出,支撑经济回稳的基础仍是政府主导的大手笔投资和消费,而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及民间投资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去年四季度出台的两年四万亿人民币政府投资计划,以及今年上半年银行投放的高达7.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成为中国经济二季度回升的重要基础。一位不愿具名官员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判断,该官员称,“虽然目前经济回升,但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的带动,以及天量的信贷规模支持的,民间投资的意愿并不强,下半年应该会在这些方面加大,包括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尽管中国今年有望达到8.0%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其高度依赖经济刺激措施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且政府大手笔的投资体现最集中的是铁(路)、公(路)、基(建),银行的庞大资金也热衷于“垒大户”(国有企业);微观领域的诸多难题并未改善。有数据显示,上半年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126.5%,道路运输业增长54.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增长54.5%。
文章援引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贝哲民的话,尽管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提升,质量却在恶化。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公共和房地产投资,这难以持续。
受访的官方人士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并不会改变,也是今年GDP增长保“八”的基础,但在微观领域的政策导向上,下半年或应更着力于如何吸引民间投资跟进、提高三产比重、缓解产能过剩,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题等。
朝日新闻:中国动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余地越来越小
日本《朝日新闻》7月17日题为《中国动用财政手段的余地越来越小》的文章指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回升至7.9%,先于全球其它国家走出了经济最坏时期。长期以来陷入低迷的日本企业也乘此东风纷纷加强其面向中国的业务。不过也有观点对于依赖财政和投资的中国经济复苏能否持久表示担忧。
除了政府的公共投资,上半年已经超过全年目标的7.37万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也支撑了投资的增长。不过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经济学家对于金融政策过于宽松可能导致不良债权增加表示担忧。9日,中国央行时隔8个月时间重启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工作。国际金融界人士认为,如果动用上调利率等过于明显的方式回收资金,有可能给好不容易出现复苏迹象的经济浇上一盆冷水。
政府动用财政手段的余地正在逐步缩小。在推行扩大内需政策的同时,5月份又通过增加烟草税确保财政来源。很多人担心2010年后继续通过财政手段支撑经济可能会“后劲不足”。
温家宝总理在本月上旬的一次会议上指出,最困难的时期绝对没有过去。表明政府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中国暂且排除了本国经济崩盘的可能,但其经济政策运行的同时也将面临着不断增加的风险。
俄报:中国可能为拯救经济付出高通胀代价
俄罗斯《消息报》7月17日刊登题为《中国奇迹拯救全球》的文章指出,中国经济重新加速增长,第二季度增长速度达到7.9%,而这种增长发生在由于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中国完全有可能拯救美国经济。但主要问题是,中国人将为这种拯救付出什么代价。目前保障增长的是来自财政的大量注资,几个月后可能出现高通胀。
这种状况也让中国人有些为难。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更为平稳,并进入上升期。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奉行的向经济注入资金的政策被证明是正确的。早在2008年底,政府向筑路、企业改造和向居民贷款拨款5860亿美元,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注资额远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刺激内需是反危机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启动内需不是很顺利。
中国官方承认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那么牢固,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学者呼吁不要改变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俄罗斯一投资公司战略部主任阿列克谢·扎博特金说,如果以审慎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成就,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国家大把撒钱带动的,一旦政府遏制贷款扩张速度,中国奇迹就会变成一个泥足巨人。最近几周人民银行出现了对冲过剩的流动性的迹象。
中国是否能够真正启动国内的最终需求,在贷款收缩的情况下能否保持高速增长,一切等到2010年初就可见分晓。
鲁政委:中国经济企稳有四大基础
面对国外媒体的批评和质疑,中国的经济学家给予了回答。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存在的隐忧不容回避,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的经济企稳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他说,中国经济这一轮回升最主要的基础是,在实施扩张性政策以前我国的财政情况良好。与很多海外的国家出现财政赤字相反,我国财政是盈余的。财政情况对扩张性政策能够起的作用影响很大,财政出现赤字会大大降低扩张性政策能够起到的作用,所以我们政策的力度是很大的。
其次,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情况良好。特别是经过市场化的改革,我们的资本充足率得到了补充,银行的经营更加市场化。所以在目前低扩张性政策的情况下,银行都在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同时,取得了信贷的快速扩张。
此外,过去我国居民一直是储蓄比较多,所以目前总体上我国居民有良好的资产负债表。一旦预期改变之后,房地产能够很快地回暖。
最后,虽然企业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国企业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目前的负债水平与以往经济调整期相比更低,面对的融资条件也很好。
中国经济:政策推动下的脱钩
2009 年第二季度中国GDP
同比增幅为7.9%,我们认为这意味着19%的年化环比增长。在我们看来,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脱钩正在实现。
我们将2009年GDP增长预测调高至9%,2010年增幅调高至10%。
中国经济的“夹生饭式”复苏
如果单纯地把经济复苏定义于GDP复苏的话,上半年,中国经济毫无疑问是全球的一枝独秀。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其中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不仅大大高于第一季度的6.1%,而且也预示着“保八”大有希望。
中国经济快速回升是喜还是忧?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对于希望中国能率先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人,中国经济的回升速度当然越快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