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回暖、进入复苏通道的态势已经基本得到确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这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保8”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企稳向好,无疑是包括两年内4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结构性减税,以及消费补贴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发挥作用的阶段性成果。宏观经济的回暖并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对于“保就业”和“保稳定”等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而明显。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1.3%,农村下降0.6%。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通货膨胀的担忧,尽管“实体滞、资产胀”的隐忧并没有全然去除。 单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看,这一轮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所制定的政策“药方”,总体上是有效的,至少为经济复苏的速度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证。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态势依然十分复杂,实体经济缺乏自主性复苏动力,经济复苏的速度与质量之间,前者已经明显体现出来,但后者尚不尽如人意。 这意味着,经济回暖未必是坦途,也有反复的可能。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所称,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固然多少让人感到欣慰,亦能增添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要继续努力提升经济复苏的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上半年在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外需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为-41%,下拉GDP增长-2.9%。上半年GDP的这个增长结构并不出人意料。净出口的负增长,说明外部经济环境仍然难言乐观;投资对于拉动GDP的贡献最大,也是顺理成章;倒是国内消费拉动GDP增长3.8%,成为一抹喜人的亮色。 但是要注意到,“回升格局还不平衡”,这一点,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表现得十分明显。从目前情况看,实体经济层面的复苏程度,无法与资本市场的热闹相媲美。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之下,源源不断的一些信贷资金多少偏离了风险的边界,带来了强烈的工业投资冲动,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扭曲。纯粹强调供给量,而不是通过需求量来带动供给,将会造成产能过剩,导致浪费,并给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同时,GDP的增加,并不完全等于宏观经济真实而有效的增长。在保增长的目标之下,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的苗头又现。重复建设可以制造出GDP,但不会带来财富的增长,反会因为产能过剩、泡沫严重而浪费财富;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也能产生GDP,甚至是迅速拉升GDP增速,但这种GDP的社会负效应极大。“保8”目标的实现,显然不能依靠“伪”经济增长与质量低下的经济增长。 上半年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在这样的时候,也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强调经济复苏的质量,既是巩固已有发展成果的需要,也是努力实现未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但在坚持现行宏观政策的同时,也要密切注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伺机而动。强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决不能被偏激地理解,进而在执行中转化为“过度宽松”。 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政府必须深化必要的改革,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根本问题上下大力气,努力改善宏观经济失衡的状况,使资金能够流入到更有效率的地方,流入实体经济中,而不是过多聚集在资产领域。同时注意加大引导社会投资,助力于振兴较为低迷的企业家精神。 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要在储备和实施优质项目、推动优质产能的扩张等方面下工夫,并加大投入、蓄积能量;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的情形下,勇于去海外寻商机。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自主创新求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