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信心中国]
“从2006年明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到2009年将‘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五个重点内容之一,这样的部署极具深意。”有关专家近日就农业发展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同时,目前中国农业仍处于向现代“爬坡”的阶段,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和打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新型农民”开辟现代农业
大连农民企业家韩伟创办的韩伟集团,形成从蛋鸡饲料加工、良种繁育到蛋品生产和销售鸡粪处理的产业链,目前蛋鸡存栏已达300多万只,年产鲜蛋5800多万公斤,共带动3.7万农户农民走向市场。 2008年5月5日,联合国官方媒体在报道中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韩伟以自己的创业经验向世界表明,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企业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民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市,青年农民王凯生通过神奇的液箱培养,单株番茄树、“樱桃番茄树”结果达几万个,“黄瓜树”结瓜3000条以上,“甜瓜树”结瓜90多个。 河南农民赵进喜创新先进饲养方式,运用电脑技术喂食饲养1.5万头生猪,并且直接从网上销售。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农业部原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说:“以十五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农业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从过去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2007年初,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写入当年的一号文件,农业的整体素质开始在一个新的台阶上发展。” 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为17万多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7.2%,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均增收1649元,有3400万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 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对本级财政的贡献率已达到70%,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等多种利益连接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被提升到新高度
发展现代农业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成为构筑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为此,中央加大“补血”弱质农业,促进高产攻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08年,吉林省通榆县新兴乡农民宫庆纪投资10万元左右购买了1套大型拖拉机。春耕一季下来,宫庆纪翻地280公顷,纯收入达到3.5万元。 “一套机械能顶上个小工厂,致富一家人。”当地农民说。实际上,在宫庆纪的投资中,有2.88万元来自政府补贴。 “种了一辈子地,从没想到一亩地能收这么多玉米!”河北省辛集市九街农场负责人霍彦彬说。该农场50亩玉米高产攻关田单产每亩达到743.59公斤,创全省玉米单产最高历史纪录。 近七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 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资金5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了107.7%。 巨额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等一系列稳定粮食生产的利好政策给广阔的农村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2008年粮食亩产达到330公斤,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农民收入已连续5年持续高增长,2008年达到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创年度增长额历史新高,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同比增长8%,增幅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农业资源加速向农村大地流动
土地、资金、劳力等农业资源在神州大地上得以重新配置。河北怀来县投资2.3亿元建设现代食用菌产业区,每年利用玉米芯、秸秆、大豆皮、鸡粪、牛粪等农业废弃物近10万吨,年产值达4.6亿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亿多元。 高效生态农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在更大范围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为工业提供的原材料近五年来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我国农业打破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东、中、西各有特色的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科技、信息、知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专家指出,我国农业总体上仍处在“爬坡”阶段,任重而道远,但“新型农民”开辟“新农业”,走进现代农业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之路已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并正在不断向更深、更广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