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前不久举行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会议透露,今年我国所有省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有望全部实现省级统筹,今后逐步实行全国统筹。作为继上海后全国第二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省份,陕西省的官员们对这一消息百感交集。 整整10年了,作为在全国贫困地区中最早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省份,陕西省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实践探索对我国大多数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决贫困省份养老保险有效手段
陕西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前,陕西省部分地市养老保险举步维艰,不仅无法接纳更多要求参保的人员,而且无力保证已参保人员养老金的按时发放,一些困难的地市因为养老金拖欠不断出现集体上访、堵政府大门等现象。到1999年底,3600万人口的陕西省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仅为152万人,全省税务登记企业20多万户中仅有1.7万户参加了养老保险。 为解决造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养老保险制度,1999年10月由当时的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决定改革陕西省的养老保险制度,从2000年起,陕西省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由省级财政兜底统筹养老资金,这样养老保险的责任就由地市转移到了省里。由省财政作担保,显然要比各地市更容易筹措、调配资金,能较好地保证参保人员养老金的按时发放,有效地解决了所谓省内“凹凸面”问题,即部分地市养老资金有结余、另一部分地市有缺口,但地市间不能统筹调剂。 省级统筹实行后,陕西养老保险事业驶入了“快车道”,仅四年时间参保人数就增加了100万。而且,省级统筹以后,陕西省再没有出现过因养老金拖欠发放造成的社会问题。
资金短缺曾使省级统筹进退维谷
省级统筹使陕西省的社保事业走到了全国的前列,短短的几年内陕西省所有的国有企业职工都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但与此同时,由于刚建立省级统筹时,加入养老保险的企业很多都是历史包袱很重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占的比重较大,使得养老资金供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并且集中地压在了省财政上。 事实上,在实行省级统筹后,由于参保人数少、参保人中退休人员占比大,陕西省养老保险只是“寅吃卯粮”,即用现在年轻人交的养老保险费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每个人的养老金账户上实际上没有一分钱。即使这样,有好几年陕西省养老资金缺口都在10亿元以上,陕西省的财力又根本无法弥补这一赤字,只能每年求助于中央财政。 陕西省养老保险也一度曾因此陷入困境。由于害怕资金支付出现危机,陕西省基层养老保险工作有一段时间竟不敢大规模地向集体企业放开,这主要由于陕西省的集体企业效益普遍不如国有企业,政府害怕缴纳养老保险费能力较弱的集体企业参保后会形成更加巨大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
仍面临两大隐忧
为解决省级统筹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在不能减少养老保险支出的情况下,就得设法增加养老保险的收入。为此,陕西省社保、财政、税务三个主要参与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政府部门开始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截至2008底,陕西省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增加到433.4万人,养老保险一年的收入也已增加到155.8亿元,支出为163亿元,资金缺口已从省级统筹初期的10多亿元减少到7亿多元。若加上中央每年固定的10多亿元的转移支付,陕西省养老保险从2005年起就开始有了节余。 但是,从长期来看尚有两个隐忧有待解决。一是由于“寅吃卯粮”,陕西省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上其实并没有多少钱,几十年后等现在的年轻人老了不知还能否维持“寅吃卯粮”的局面。二是随着陕西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陕西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据陕西省人口计生委估计,到本世纪中叶,陕西省65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全省人口的20%,而在2003年这一比例仅为8.01%。 陕西省相关政府部门的人员已表示,现在陕西省政府已在着手解决这两个隐忧,方法就是利用节余的养老保险基金等资金来逐步做实陕西省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或是依靠中央政府的财力,逐步走向全国统筹,从而使陕西省养老保险制度能真正健康地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