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1-12 本报驻柏林记者:郇公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图为德国鲁尔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杜伊斯堡市内用废钢铁制成的球形雕塑。本报资料照片 |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政府长期鼓励政策下,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体系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成功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不仅使德国数十年稳坐世界出口冠军、保持第三大经济强国地位,还在经济社会结构改造、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德国企业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日法英之后,这似乎与其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地位不太相称。然而,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500人以下)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实际上,德国中小企业的辉煌已经延续了60余年。在“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数以万计的家庭企业应运而生,成为了“德国制造”、“德国奇迹”的主要缔造者。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滞胀的背景下,德国中小企业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期,德国政府适时制订了“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多部法规和规划。 常年来,德国实施着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上至国家立法、战略规划、机构设置,下至税收、信贷、培训、信息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扶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长期以来甚至采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即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限制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德国反垄断法规直接实施者——联邦卡特尔局自1958年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即是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 德国中小企业竞争力来自于其独特的产业竞争模式:横向扩张,而非纵向整合。也就是说,成功的小型企业只生产单一专业产品,并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其在全球80个国家拥有294家销售网点,产品更是应用于上至卫星下至儿童玩具的几乎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70多亿欧元。 此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还是战后德国全面改造其社会经济结构战略的一部分。基于政治上的深刻考虑,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形成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防止极端势力崛起,也将从根本上保证战后德国所实行的和平发展之路。 伴随着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德国的城市化战略也选择了中小化发展方向。目前,德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从而使德国各地区发展能较为均衡,不同地区贫富差距有限。这些都成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所追求的“社会利益均衡”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德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功,对发展中国家处理国内就业、地区平衡、国际市场竞争等诸多问题,有着重要借鉴价值。在国家战略层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