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007-01-11    魏爱苗    来源:《经济日报》2007-01-11 8版

    去年德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二是就业岗位连创新高。三是全年经济增长率约达到2.4%至2.6%。
    有观点认为,德国经济去年较高的增长率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投资增加的背后是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新一波的经济增长是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的。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近十几年来德国产业界在经济全球化的逼迫下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目的是压缩成本,使产品和企业更具有竞争力。这种调整从广度上涉及东西部地区和各种行业,从深度上则涉及企业的产品和部门。
    据悉,德国统一以来的10多年间,为了改善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对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西部向东部的输血和投资约达1万亿欧元。德国这些年来的经济不景气,不能不说与整个国家的这种地区结构的调整不无关系。
    从德国全局的角度看,没有竞争力的纺织、服装等已全部退出工业领域。皮革和制鞋业还保留了一点点,但那也是高端产品。鲁尔地区过去以产煤、炼钢和煤炭化工为主。现在那里的支柱产业变成了通信、信息、微电子、生物、可再生能源、现代物流业、与体育相关的产业和休闲等。发展体育产业是因为鲁尔地区是欧洲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那里有许多足球俱乐部和足球爱好者,体育设施发达。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因为大工业造就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条件优越。发展休闲业除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外,还因为那里有工业时代以来最为集中、最具特色的工业历史博物馆,从而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
    鲁尔地区产业的转移与调整并不是因为那里没有煤可采或储量不足。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按目前的生产进度,鲁尔地区煤的储量即使再开采300年也不会枯竭。鲁尔集团之所以决定在2018年关闭所有剩余的矿井,届时德国将不再产煤,主要是出于成本和环保的考虑。德国过去也是焦炭生产大国。现在炼钢所需的焦炭则全部进口。鲁尔地区过去是浓烟滚滚,现在是山清水秀。

经济转型苦尽甘来

    德国《世界报》引用了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经济结构调整是“彻底的”。
    社会上有关企业破产或关闭某个生产部门的消息不绝于耳。从跨国公司到中小企业,几乎无一幸免。
    但是,应该看到,正是这几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让企业缓过劲来,有了资金和实力对其优势产业或产品进行投资。投资扩大导致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岗位增加致使消费人群扩大,消费增长直接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就业岗位增加还导致政府用于失业救济的公共开支减少,财政也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局面。从出口角度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往年基本相同。
    德国的产业调整主要是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转移。重点是新兴能源和生物技术。德国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相关企业不断涌现。产品更加节能,消耗的原材料更少。纳米、激光等高科技手段或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医疗领域。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由于这些大都属知识密集型产业,所以德国在对外交往中更加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德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服务行业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多。据德国《图片报》报道,今年新增工作岗位最多的就是服务行业。德国服务贸易相对落后的局面有可能逐步改观。由于产品更具竞争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的投资冲动还在继续,德国政府、权威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德国去年形成的经济增长态势今、明两年还会继续。最乐观的估计是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1%。德国伊福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06年12月份德国的商业信心指数达到15年来的最高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