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经济再平衡须调出口转内销政策
    2009-12-01    作者:吴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让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受打击。许多地方政府帮助这些出口企业的一个办法就是鼓励他们“出口转内销”。“出口转内销”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应对危机,也符合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中长期趋势。可是,仅仅依靠搭台唱戏,出口企业真的就能够顺利适应内销吗?笔者不太相信。
  不少企业宁愿低价出口,也不愿意高价内销。对此,笔者曾经身临其境。笔者曾经在青衣江畔的一家化工厂当磷酸车间主任。为打开销路,厂长让笔者拜访了北京、天津和大连的进出口公司,看看能不能把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然而,在三地拜访了一遍,结果大失所望:国内市场上每吨磷酸售价将近3000元,但出口只能卖2500元。加之出口的质检更严、成本更高,包装成本还要高出至少100元,从价格上实在看不出有出口的道理。情况如实报告了厂长,厂长权衡利弊之后却下定了决心:产品按出口要求包装,全部出口。
  为什么不在价格较高的国内市场上卖,而要出口到低价的海外市场?原因自然在价格之外。还是从两次有代表性的内销败绩说起吧。
  有一次,工厂把产品卖给了一家乡镇企业。合同价格比市场价还高一些,商定了货到后一个月付款。可是一拖再拖,对方愣是没付款,最后只好派人去收款。对方态度很诚恳:“我们快破产了,款是付不起了;这厂里的东西,您看上什么,就拿什么抵债吧。”收款人茫然四顾,拿得走的,也就一辆旧车……
  国企的好处是不会随便倒闭,但并不意味着收款容易。有一次,工厂发货给了东北一家大型国企。合同谈判期间,这家企业的销售代表一再夸耀自己的 “公司资金雄厚”、“做的都是大买卖”。合同执行期间,他们确实没有赖账,但是付款从来不痛快。理由嘛,多的是。例如,按照公司的付款程序,需要好几位领导批准,而领导又经常不在,更难凑齐等。有的企业拖欠的理由更加直率:“我的货款也没有收到呢,您也等等吧!”很多企业就这样陷入“三角债”。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名义上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是如果扣除掉发货之后的收款成本,国内市场上的实际价格根本就不比海外市场价格高。不仅如此,内销还得冒着收不到货款的风险,而许多销售经历却表明,出口海外更能够及时得到货款。而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一旦某一笔货款被拖欠,就有可能买不来原料、不得不停产,不少原本赢利的企业就是这样被“三角债”拖垮了。
   笔者的经历虽然已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情,但是直到不久前,笔者还不断地耳闻和目睹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卖得比国内价格便宜,中国的消费者不断地从海外市场将中国出口的产品买回来。因此,制造业留在了国内,批发与零售业提供给了海外。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而周边国家却成为了贸易大国、金融中心。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倒挂,中国的出口企业还不断而受到海外竞争对手的”反倾销”指责,承担越来越多的惩罚性关税。
  有鉴于此,各级政府促进“出口转内销”的政策重点,就不应该仅仅是为出口企业“搭台”,而更应该切实保护债权企业的利益,避免企业之间形成新的“三角债”。只有这样,真正创造财富的企业,才更有机会在国内市场上脱颖而出,国内市场也才会有繁荣的未来,中国经济才能应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冲击。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

  相关稿件
· 全球经济:复苏中面临挑战 2009-11-06
· 部分专家对全球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 2009-11-03
· 全球经济危机治理难度加大 2009-10-30
· 楼继伟:全球经济不排除二次跳水 2009-10-29
· 全球经济再平衡把中国推向浪尖 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