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给中小企业迎风冲浪的机遇
    2009-09-17    闻岳春    来源:证券时报

  渐行渐近的创业板,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风险?各级政府及中小企业又应该如何理性应对创业板的推出?

  创业板带来的机遇

  创业板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一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融资难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进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在受到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创业板的推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第一,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第二,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第三,增强中小企业的借贷信用。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经营原因、技术风险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资信评级相对较低,导致其往往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当中小企业积极备战创业板的同时,也将促进中小企业经营运作和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加之上市的宣传效应,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中小企业的借贷信用,从而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
  二是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帮助中小企业腾飞。创业板被誉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加速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板上50家样本公司在上市4年后的市场份额、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比上市前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小企业可以在创业板的培育下迅速发展壮大。因此,创业板的开设无疑将帮助国内一大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实现腾飞的梦想,并对这些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起到无可替代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降低海外创业板上市的成本。由于国内创业板的缺失,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一批具有优质创新能力的企业都无奈花费高昂成本到境外上市以求发展,例如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创业板推出后,欲上市的中小企业不但可以降低到海外上市的高昂费用,还可以避免与上市地法律冲突等风险。

  创业板带来的风险

  第一,创业板市场能力有限。创业板市场不能解决我国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逾400万家,其中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超过10万家。因此,一个创业板市场显然容纳不下这么多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为保证创业板上市企业质量和控制风险,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标准中要求的持续经营年限以及盈利指标仍然相对较高。除了硬性指标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创业板主要服务于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新企业。这必然又把很大一部分暂时未达到标准的高成长性企业挡在门外。
  第二,新兴的创业板市场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市场本身能够健康发展是中小企业受益创业板的基本前提。但境外的创业板也不乏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例如德国创业板、香港创业板、纳斯达克日本等。创业板成功的关键之一则是靠优质的上市资源和严格的监管机制来吸引投资者,确保市场的流动性。我国即将推出的创业板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必定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和技术风险、行业集中度风险,中介机构风险、投资者信心不足等。由于目前投资者对创业板上板企业、交易规则都还不熟悉,加之创业板风险较大的宣传效应,导致目前投资者大多仍持观察态度,开户热情并不高。此外,深交所相关人士表示创业板初期不会采用做市商制度。目前来看,创业板的市场流动性令人担忧。
  第三,容易被操纵、丧失控制权。创业板企业往往整体规模、融资额、发行量都较小,易受市场游资的炒作,被恶意推升股价来投机。而对于通过创业板退出的私募股权融资(PE)和风险投资(VC)来说,相比于战略投资新的中小企业,他们也可能更看重创业板的投机作用。此外,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股本规模普遍比较小,也很容易遭到竞争对手的恶意收购,面临丧失控制权的风险。
  第四,高退市风险。为促进创业板市场平稳发展及保障投资者权益,我国创业板不同于主板市场,符合创业板退市标准的企业不再转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而是实施直接退市。而且相对于主板,创业板的退市标准更加严格,还增加了快速退市程序。因此,被创业板退市的中小企业将更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重组和翻身。

  如何迎接创业板的到来

  面对创业板推出,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为中小企业开展上市培训、推出一系列上市优惠政策等,解决企业上市的各种顾虑,为创业板输送优质上市资源;可以利用创业板这个重要平台,促进PE和VC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平衡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加快推动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应进一步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达到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最终达到推动经济转型和快速增长的目的。
  创业板的推出对中小企业来说有利也有弊,各类中小企业应客观理性地对待创业板的推出。对于已经收到证监会反馈函并通过发审会的中小企业,在积极准备登陆创业板的同时,也应作好应对上板后各种风险的准备。对于在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辅导等上市筹备工作中的中小企业可以作好上市创业板或中小板市场的两手准备。对于一部分虽然达到上市标准但排名相对靠后的中小企业,也不能盲目挤身于创业板庞大的申请队伍中,也应考虑到上市准备过程中各种可能损失的成本。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应全面衡量创业板是否适合自己,不能削足适履。中小企业在积极奔赴创业板的同时,也应积极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如各种间接融资方式,新三板及各级产权交易所等)以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作者系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相关稿件
· 新概念“创业板七家”问世 防六风险 2009-09-17
· “创业板七家”质地良好 拟募资22.72亿元 2009-09-17
· 晃眼看 创业板有中小板的影子? 2009-09-16
· 切望中国创业板后来居上修成正果 2009-09-16
· 创业板开户率低未必是坏事 200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