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不能仅仅成为危机中的划船伙伴
    2009-07-30    刘涛    来源:东方早报
  美国东部时间7月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华盛顿落下帷幕。不过,正如我们事前所料想的,作为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两国间第一次全面的、高级别的双边对话,主要是达成了一些原则性共识,为今后的对话设定基调和路线图,至于具体成果倒不算太多。
  但如果我们重温一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会前关于本次对话的定位——“加深了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就会发现,至少对于中国而言,对话还是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总的说来,这次对话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是双方各自阐述立场和声明底线的用意更多一些。当然,这也符合第一次会谈的惯例。中方要求美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平等对待中国在美投资企业、保证中国在美投资资产安全;而美方则希望中国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军事透明度。
  这一点在双方草签的关于加强能源、气候变化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中美两国都承认开展双边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领域对话与技术合作的重要性,但在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上,双方依然只能各自表述:美方强调“行动”,希望中方向发达国家看齐,做出明确的减排承诺;而中方却坚持奉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显然,奥巴马是希望带着“成果”出席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但问题是,中国在此问题上不可能做出任何原则性让步,或避免因过早摊牌而暴露策略。
  二是很好地承接了此前中美在双边和多边高层场合会谈的成果。这次对话的亮点主要是能源环境合作和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前者基本上是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内容的重新表述;而加强国内金融改革与监管、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等内容既是G20峰会成果的体现,又是此前几轮SED关于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内容的自动延伸。
  三是双方刻意避开了某些心照不宣的敏感话题,例如,在对话中,中方并未提及美元储备货币地位问题,而美方对于人民币汇率、碳关税等问题也避而不谈。但要清醒看到,上述问题这次没能成为主角,在于这是一次危机背景下的对话,双方以减少对抗、各取所需为目标。正如盖特纳和希拉里在《华尔街日报》的联合撰文中所言,最重要的议题是“确保从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复苏”,为此中美需要“一起抓住船桨,开始划船”。
  对此,中国出口企业切不可以为汇率、碳关税等问题已一去不复返了。一旦危机过去,当美国恢复了元气,仍有可能将重新借这些问题敲打中国。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美国经济尽快复苏和保持繁荣无疑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中国是否结束自身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形势,而美国经济实现复苏是全球经济摆脱衰退的前提。”目前中国经济虽已率先复苏,但要拉动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力不从心;而一旦全球经济无法尽快复苏,中国复苏也将重新陷入困境,毕竟,单靠投资拉动并不能持久。显然,推崇“合则两利”的中国人是诚心诚意希望美国经济越来越好的。
  但站在美国的立场,它是否愿意真正抛开意识形态和国内利益集团的狭隘思维,以开放的胸襟,来欢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呢?若果真如此,美国就应当尽快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放松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的管制,并彻底放弃以汇率操纵、碳关税为理由来人为限制中国的进口。
  回顾中美关系60年来的变化,其中既经历了冷战前半部分的敌对阶段,又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蜜月期”,1990年代克林顿政府一度将中美界定为战略伙伴关系;而在过去8年间,布什政府忽而将中国形容为战略竞争对手,忽而又将中国尊为“利益攸关者”。
  奥巴马在此次对话开幕前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时,再次提到了两国间的“伙伴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不仅是需要使然,也是机遇使然。不过,对于“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这种宏大图景,普通中国民众和企业或许并不真正感兴趣;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中美两国如何能以一种平等、持久的伙伴关系携手向前,而不要仅仅只做危机中“一道抓桨划船”的临时伙伴。(作者系宏观经济分析师)
  相关稿件
· 聚光灯下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2009-07-30
· 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国日益自信和果断 2009-07-30
· 中美双赢的结果比G2格局更重要 2009-07-29
· 美拟在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开大支票 2009-07-28
· 中美救市上半场的关键对话 200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