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7日上午上海团的代表小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恩多和“其他”两个字较上了劲儿,王恩多说:“科技部总的财政预算经费是198.1亿,但是其中‘其他支出’是69.5亿,占了总支出的1/3,这个‘其他’到底包括哪些部分,这个钱怎么用法,是我非常不明白的地方,这个‘其他’含义不明确。
” (《中国青年报》3月8日)
模糊的“其他支出”,不仅不利于公共财政、透明财政的构建;也不利于公民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此外,还会制造腐败现象。过去一些年中,国家审计报告查出了大量的财政问题,譬如年终突击花钱,都与财政资金违法行为有关。而造成这些现象有根本原因,就是预算不够细化,缺乏透明度。 财政预算放弃粗放化,实施精细化管理,正成为各国政府追求的方向标。比如,2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读新年度财政预算案,让人很是感慨:预算案文本非常详细,总共七大本大16开黄色封面的“大书”。最薄一本是《政府财政预算案拨款条例草案言辞》共42页,而分量最足的三本预算账本达1150多页。七本预算案总量加起来近20斤,开支甚至详细到座椅。 当然,在“其他支出”还占很大比例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的财政预算一下子细化到一把座椅,还很不大现实。但是,政府财政预算决不能让太多的“其他支出”,总停留在预算盘子中,必须把消减“其他支出”,作为预算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