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价格调整抑制通货膨胀
    2008-09-12    周清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下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参照去年的物价走势和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估计今年CPI的走势会表现为前高后低趋势,下半年CPI平均6.1%~6.7%,全年平均7.0%-7.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则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下半年预计平均为8.8%~9.5%,全年平均同比上涨8.2%~8.6%。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观点,下半年将进入抑制通货膨胀最困难的时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不断高企是控制CPI的一个难点,而油价调整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上升,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有上涨的压力,秋粮收成如何更直接关乎下半年的CPI走势。笔者认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待本轮的物价上涨,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使某些过度压抑的价格回归其市场价值或许可以成为抑制通胀的可行选择。实际上,通过“涨价”来控制通胀是一个悖论(paradox,即“似非而是”,而不是国人常说的“似是而非”),因为调整某些被扭曲的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本轮通胀的成因。
  首先看涨价与流动性过剩。众所周知,本轮通胀具有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顺差过大。实际上,导致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原因不仅仅是人民币币值被低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我国的生产要素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土地价值等被严重低估。而过去各级政府在税收制度上对三资企业(这些企业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的超国民待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换言之,我国一直在扮演维持美国低通胀的稳定器角色。因此,解决顺差过大的手段包括人民币升值,也包括币值基本不变情况下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回归(即涨价)。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可谓殊途同归,都有助于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加问题,从而缓解央行被动发行货币的压力。然而,与人民币升值相比,生产要素涨价对国际热钱的流入并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其次,涨价与投资过热。投资热可能是因为经济前景看好,投资回报高,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还有一个原因是某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价格被严重低估。当生产成本被人为压低以后,即使经济前景一般,依然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自然资源包括铝矿、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城市、工业扩张中所侵占的农地资源,以及工业污染破坏的环境资源,等等。而价格管制下的成品油、电力、农产品等工业原材料,以及劳动市场分割背景下被长期实行价格歧视的农民工,也极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投资过热的另一个诱导因素。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以上的价格干预或控制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增长的好处,但是,扭曲的价格体系一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理顺价格体系虽然会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但长痛不如短痛,这种调整会从深层次上缓解引起通胀的压力。按照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郑新立研究员的观点,要“用三年理顺十年的价格扭曲”。
  在各国经济大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必将日益稀缺,涨价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必然反映,而由于产品质量提高所带来的涨价更在情理之中。因此,真实的涨价并不可怕,只有那些人为制造的虚假或畸形繁荣所带来的高价才是最有害的。深化价格体系改革,理顺价格,有利于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在理顺价格体系时,为了减少物价进一步上涨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经验,考虑收入指数化政策,包括工薪阶层工资的生活费用调整规定、失业救助的指数化等。只要收入几乎同步上涨,CPI的上涨就不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了。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相关稿件
· 从五个方面着手防止通货膨胀 2008-07-17
· 人大财经委提出把治理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2008-07-17
· 第九章 如何面对通货膨胀?(一) 2008-07-16
· 第九章 如何面对通货膨胀?(二) 2008-07-16
· 第九章 如何面对通货膨胀?(三) 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