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通货膨胀,政府该怎么办?
中国政府一定要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怎么能保证民生,能让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给农民补贴吗?给进城务工农民工加薪吗?给我们所有人都加薪吗?政府加息还是给农民财政补贴?还是发国债?不管政府究竟怎么选择、怎么做,政府必须要做,如果不做,物价就降不下来。如果政府不去做,物价就会一直涨下去。 政府要在几难中做出选择,政府不是动用财政政策给予补贴,也就是涨工资,或者动用货币政策,那就得加息。我国法定准备金率从7%提到16.5%,已经达到历史高位,目的是收缩银行信贷,不让钱从银行流出来。政府再用货币手段只能是加息了。如果加息,企业的日子就难过了,我们贷款买房的个人,还贷的月供就高了,一旦还不上,就会变成银行的资产。所以,通货膨胀不是一件小事,怎么能控制住通胀,这是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 既然治理通货膨胀压力这么大,那就应该把这轮通货膨胀的源头先搞清楚。我们通常说“开源节流”,这里我们能不能借用一下,倒过来说,搞一套办法,叫“节源开流”呢?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是“节源” 什么是“源”?说的是资金之源。通货膨胀无非是钱多了货少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钱在哪里。 这轮物价上涨,钱有几大主力: 第一,1.6万亿外汇储备。这意味着有相应的超过10万亿人民币从中央银行流了出来,进入经济领域。 第二,20万亿居民储蓄。当然,这里面和第一部分有一定重合,第一部分中有些资金在国外的银行储蓄,有些在周边国家手里,甚至在民间,比如许多泰国人就把人民币存着不用。 第三,民间资本。平时银行里看不见,藏在家里的地窖里。 第四,国际游资,也称为热钱。这些游资不知从哪里游过来,换成了人民币,使我国外汇猛增。几年前我国只有几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有1.6万亿美元。很多热钱以贸易和投资的名义,甚至通过地下钱庄进来了,可谓防不胜防。 这四大力量多厉害,多庞大?尤其是后两个,民间资本和国际热钱的强大力量在于,经济本来是大致平衡的,但民间资本和国际游资做出一致的利益判断、一致的行动以后,会立即打破这种经济平衡。它有巨大的示范效应,会让20万亿储蓄在银行待不住,马上想冲出来。 这些资金行动的前锋部分是基于预期,它们判断中国经济一定会有大发展,于是提前行动,提前布局,买入房产、股票或者其他资产;尾随部分是一旦这种趋势形成,平衡被打破,便马上跟进,推波助澜。而20万亿居民储蓄分散在很多人手上,无法提前一致行动,所以只能跟风,不是追涨,就是杀跌,注定如此。 所以,当老百姓还觉得中国经济问题重重的时候,那些国外大资本却已经看好中国,它们坚决投资中国。 这是两难。你说中国经济不好吧?我们努力改革开放30年,我们勤勤恳恳工作,创造了很多财富,还有很多机会。我国修的那些高速公路,有多少人的劳动在里面?有车在上面跑,有钱在上面赚。那些高速路通到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投入了多少钱?凡是高速公路通到的地方,地价能不涨吗? 上涨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在于不要上涨过快,不要透支过多。 全国百姓辛苦半天,不知道我们和政府共同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欣欣向荣的中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国人常常在埋怨、在观望、在等待,甚至在自卑,但这不妨碍别人看好你,看好中国。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做了一锅饭,有机会,能挣钱,全世界都知道。遗憾的是,中国老百姓一直不太相信自己,结果全世界都知道了,都来这里抢饭吃,来分一杯羹。最终僧多粥少,现在就是这个样子:钱多,机会少;机会很好,但是很少。很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不足以消化全世界赶来的这么多资金,加上民间资本和被撬动的居民储蓄。这时候就该明白了,中国那点股票够吗?不够!真要是买,轻轻松松可以买上股指一万点,假设没人管的话;同样,中国那点楼够买吗?当然也不够啊!你看着自己兜里钱买房太贵了,但马蜂一样的国际游资扑来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地、那么多楼够他们买的。 所以,政府的第一个思路很清楚,“节源”就是千方百计抑制国际资金游进中国,具体措施我们不在这本书里探讨。相信政府应该有成套的方案,关键在执行力度,不要被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所左右。 这是“节源”,就是节制资金之源,不让那么多资金在中国领土上游荡。1997年以来,我国十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打了很漂亮的一仗,但这是内部的,是中国内部的一种节制措施。问题是,时间长了还会出现一个怪现象,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我们内部享受不到,结果最诱人的这块蛋糕被外部瓜分了。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太明显,因为中国经济大爆发还没走完,国人还有分享自己成果的机会。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点,怎么搞“国民待遇”就是篇大文章了,在这本书里无法详述和探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中国人充分享受到自己30年改革开放辛辛苦苦劳动的那一点成果。眼下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外部资金抑制不住的情况下,只有自己吃点亏,不要火上浇油。现在不能不先抑制一下自己,但绝非长久之计。 第二是“开流” 那“开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开机会之流。 就像治水一样,封堵是救一时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中国不可能完全不让肥水流进外人田,把门关起来,不让外面热钱来,说我们这里钱太多,不需要了。 既然不能堵,就只有疏,把庞大的资金之流尽快地、成系统地疏导到各种各样的机会上去。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难在哪里?难在我们没有提前为中国的崛起做好准备,这些渠道不是一夜建立的。比如柜台交易,就是老百姓可以小规模投资一些私人企业,可惜很多年前因为欺诈太多,我们泼脏水时连带把孩子也泼出去了,中国人为自己的信誉付出了惨重代价;国债期货交易当年也是这样;信托公司也是这样;“纸黄金”交易,黄金都涨到600多美元1盎司了,才开办这项业务。没有了财富效应,还有多少空间去真正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呢?发行新股,股票狂涨,就是因为钱太多、股票太少。股市暴跌5年,新股发不出去,又错失几年大好时机。现在股指一暴跌,又不敢多发股票了。股指期货很久不敢推出,瞻前顾后,股市一直没有健康的自我制约机制,逼迫政府每次动用政策调控,把巨大的政府信用都押在里面;基金本来是个好东西,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奈当年的基金黑幕记忆犹新,自己不珍惜信誉,也是代价惨重。 中国其实有很多投资渠道,在过去的岁月中几乎一条一条都被堵死了。我们为自己的信用付出了惨重代价,迫使中国今天不得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府短期行为频频出台,走一步看一步。国际资本可是看了中国好几十年,它们看明白了,既看明白中国累积了大量的劳动财富(20万亿),又没有足够的“河道”疏通,明摆着在等洪水暴发。 目前就是这么一个形势。 所以前面堵,“节源”无非是权宜之计。长久之计,是赶紧疏通,赶紧“开流”,开机会之流。这才是政府要做的事。 通货膨胀治理得如何,最后要看泄洪的功夫如何。只靠压是压不住的,捂也是捂不住的,它也只能管一时半会儿。就算一时捂得住国内价格,你能捂得住国际市场价格吗? 这是一场多么艰难的战役。 难在我们要面对中国经济的大爆发,谁也压不住,谁也捂不住。 而这恰恰是改革开放30年无数人用勤勤恳恳工作、省吃俭用换来的,结果搞得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了。 我们建议政府,一定要保证国民的利益,保证民生的问题,把物价控制住。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能让我们的百姓财富不流失,能让我们的企业家安心生产,能让我们的国家财富稳步增长,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