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称,全球气温即使只是小幅上升,也会影响亚洲的大米产量。过去25年来,气温上升已使重要产区的大米产量下降多达一到两成,而未来的降幅将扩大。 美国、菲律宾和总部设在罗马的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科研人员对世界最大的大米产区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227片稻田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这些稻田在1994至1999年之间的大米产量有没有受到逐渐上升的气温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大米产量下降的罪魁祸首就是每日最低气温上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韦尔奇说:“随着每日最低气温越来越高,又或是每晚的天气越来越热,大米的产量就会下降。” 他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白天气温上升可以提高大米的产量,但随着夜晚气温上升的速度比白天快,未来夜晚的损失将大于白天的收益。他还说:“如果白天的温度太高,大米的产量也会开始被限制,这会给大米的生产造成额外损失。” 根据这项研究和粮农组织的数据,大米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每天有大约30亿人在吃米饭。而在世界上拥有最贫穷人口的亚洲,大米更是人们的主食。研究人员警告,大米产量下降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人陷入贫困和挨饿。 韦尔奇说:“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生产大米的方式,或是不能研究出能承受较高气温的新大米品种,未来数十年内,随着白天和夜晚的气温上升,大米的产量就会下降。” (摘自8月1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