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通胀预期 中国不应等美发出信号
    2009-12-29    作者:张立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上周日,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我们已经开始关注到一些通胀预期”。而在此前两天,亚洲两大新兴经济体——越南和印度均宣布出现了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由于中国担心“刺激经济政策过早退出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地财政政策可能会得以维持。与此同时,美联储没有退出迹象,或将刺激全球大宗商品、石油以及黄金等价格进一步上涨,具有更多金融属性,因此,2010年的通胀风险不可小觑。
  实际上,中国近期制定的一些政策正是为应对通胀做好准备,但这种应对并非是抑制未来通胀发生,而是预防通胀发生后的风险。可以这么认为,适度的通胀是中国保持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转型的前提,因为经济增长需要继续宽松的政策支持,而资源价格改革被视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这两项政策都是通胀的内在动力。但是,能否将通胀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依据2007年的经验,难度很大。
  目前,为应对通胀必须做好的第一件工作是抑制房价。在过去一个时期,全球化大大增强了工业生产和供给能力,造成了产能过剩,抑制了一般性商品价格上涨,但是货币过多投放因素与新兴市场需求带来的金融投机,推动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更容易出现大幅上涨。因此,如果等到CPI全面上涨的时候,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已经严重泡沫化,就如2007年的美国形势,全球大宗商品和房地产都处于泡沫时,美国CPI才刚刚抬头,他们错误的将责任推给从中国廉价的进口。
  然而,一旦为抑制通胀而提高利率,恰好刺破这些泡沫,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因此,如果预期明年发生通胀的几率较高,则必须提前压制资产价格上涨,防止泡沫过大而被挤破,酝酿危机。
  今年房价暴涨,一方面是上半年被低利率与低首付这“双低”刺激了支付能力较弱的刚性需求,而下半年则是被天量的信贷规模所刺激的投资需求,应当说,目前房价上涨动力就是通胀预期,不消除通胀预期则无法有效压制房价。
  第二个准备工作有关外汇储备,外储的多少与用处是迎战通胀的重要因素。首先,外储不能继续大幅增加,否则会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这种压力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在增加更大升值压力的同时,也会扩大外汇占款的规模,为资产泡沫和通胀煽风点火。因此,必须抑制外储高速增长,而方法不外乎是减少出口;增加进口或海外更多海外并购。
  鉴于全球化条件下的通胀是初级产品价格先行,中国为应对通胀期的资源短缺或输入性压力,则应提前扩大大宗商品与石油的进口与储备规模,以便于在通胀降临之时可入市干预价格。中国商务部已提出2010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
  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应对措施与2007年类似,即以经济增长、经济转型与适度通胀来维持一个稳定的发展与转型状态。但也应吸取2007年的教训,即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可能为这个转型路径带来变数,比如当年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令财政补贴政策难以为继。
  可以预料的是,美联储在短期内不可能执行退出政策,那么,全球大宗商品泡沫以及新兴市场(尤其是东亚)的资产泡沫可能会被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的逆转而戳破。与2008年不同的是,美国资产泡沫已经破裂,住宅市场的低迷以及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基本完成,因此,美联储提高利率不会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但是,诸如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资产泡沫比2008年更大,并加速膨胀。一旦美联储开始加息周期,势必对中国地产市场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中国必须压制地产价格,如果调控无效,风险或扩大。
  其次,中国仍然实施“内部通胀管理(资源价格改革)+人民币升值”的策略来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国际均衡,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但是,在资源价格改革的同时,其所带来的通胀也降低了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而扩大内需正是转型的目标之一。
  鉴于印度与越南出现通胀,而巴西已经宣布多数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将于明年退出,因此,同样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也应该对政策的调整有所准备,毕竟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期间的刺激政策加上美联储的印钞政策已经导致了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如果要等美联储发出退出信号才开始收缩行动,可能已经到了泡沫阶段。
  相关稿件
· 央行收缩流动性或存在对通胀担忧 2009-12-23
· 周小川讲话是否意味着可忍受通胀? 2009-12-23
· 大摩华鑫基金:通胀预期难阻债券基金走强 2009-12-18
· 通胀预期和美元反弹共舞 商品动荡加剧 2009-12-18
· 欧元区11月份通胀率为0.5% 20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