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刚刚结束的第二天,我国权威出版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发布首部就业蓝皮书,引用第三方调查机构历时三年、累计有效问卷逾50万份的调查数据,为大学生就业描绘出比较直观而又清晰的路径图。
在我国,类似的直接面向毕业生的海量样本采集尚数首次,由社会力量参与调查编撰并由权威出版机构发布的模式在国内也数首次。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大学生就业不仅需要大学生“自立”,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引导与帮助。伴随我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市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日益提高,如何引导人才到最适合的地方去,如果使人才发挥最大的效能,都需要人才的直接反馈来参考,这也是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检验和考评。
在首部就业蓝皮书中,调查者遵循国际惯例,考虑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替代“初次就业率”,对实际就业、仍在求职、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以及仍然待定的学生人数等作出详细统计。同时,运用大量数据和图表,借助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理念对学生的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等也作出详细分项统计。
根据这部蓝皮书,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要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现状,谋划高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报告提出的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中,我们也必须看到,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我国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的改革必须继续推进。
在金融危机造成就业压力增大、“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的时候,首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蓝皮书出现得十分及时,它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自明。它不仅表明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为今后引导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科学测评的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