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居民消费,实现从制造业到上游企业的传导机制,均衡地拉动企业与行业发展,而不会造成新一轮结构性失衡。
如何拉动内需是个难题,一味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将使我国经济结构在投资主导型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政府主导层次存在的资源错配与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缺乏破解之术。 有越来越多的人建议发放消费券拉动居民消费,笔者曾在去年呼吁直接发放消费券,这是拉动居民消费的好办法。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发放消费券,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相关报道见昨日《新京报》)。 简单而言,消费券有如下优势:首先,消费券数额虽然不大,却有带动消费效应。每个居民3600新台币,仅相当于小学教师月薪的1/20,但根据台湾某银行调查发现,六成七的上班族已经想好要怎么花,有五成三的人还会再加码消费4728元。 其次,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消费券带动其他消费合计达到1300亿元(此次发放800亿元新台币),就能带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第三,含金量高,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有助于厂商削减库存。消费券的含金量高于现金,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专门对持消费券购物的民众进行大幅度优惠。有些地方还推出了消费券消费抽大奖活动。第四,可以通过消费选择,判断市场所需商品何在,提高投资效率。 到底谁是消费券商机最大的受惠者,上述银行分析发现,民众消费转趋务实,以民生消费、医药农牧与工商服务为业者,最看好消费券对业绩的帮助。 有人担心发放消费券会带来腐败、寻租、成本过高等负面影响。但这些并非不可避免。 如果按照身份证号进行发放,成本并不算高,总比政府盯住每个项目、每个流程的隐型成本要低得多;此前各地发放消费券会带来非本地户籍无法享受的情况,如果全国统一金融发放,则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指定特定消费品种造成寻租嫌疑,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加以解决;一些人认为存在黄牛倒券的现象,这也只是让一些消费主体更换了而已,消费总量不会变。一些收入较低的居民通过折价换取现金,最终还是会用到诸如住房、教育等消费上,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不公和浪费。 据某财经杂志对74位经济学家所做的调查,关于大规模政府支出主要应关注的风险,按选择比重排序,79%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资源配置不适当”,70%认为是“腐败”,60%认为是“实施过程中的'一窝蜂’和混乱”,48%认为是“浪费”;此外,11%认为是“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10%认为是“政府收支严重失衡”。 可见,大家共同担心的是资源错配、腐败低效等,消费券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通过居民消费,通过找到消费的“刀口”何在,通过从制造业到上游企业的传导机制,较为均衡地拉动企业与行业发展,而不会造成新一轮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些部门之所以反对,恐怕是因为消费券直接发放到居民手中,寻租空间最低,导致他们珍贵的资金主导权被剥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