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公布的宏观数据来看,物价水平持续走低、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尤其是M1增速下降剧烈)和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愈加明显,显示出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风险。为应对通货紧缩,预计下一阶段央行还会继续加大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一方面,为支持扩大内需,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通过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和引导市场预期。
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可见,虽然央行对通货膨胀仍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但也认可了“短期内物价持续走低”的判断。
对于通货紧缩,我们并不陌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1998-1999年始终面临通货紧缩问题。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点,通货紧缩现象被定义为“两个下降、一个伴随”。“两个下降”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一个伴随”是指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从近期公布的宏观数据来看,我国确实面临着通货紧缩风险。 首先,物价水平持续走低。10月份,CPI同比上涨4.0%,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而去年同期为环比上涨0.1%。CPI同比涨幅已连续6个月回落,环比变化率在过去的5个月中有4个月是下降的。10月PPI同比上涨6.6%,比上月大幅下降2.5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0%,比上月下降3个百分点。按照CPI环比变化率推算明年的翘尾因素,除明年1月份翘尾为正外,2月份以后各月均为负。假设没有新涨价因素,那么明年2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就会出现负增长。 其次,今年以来,M2、M1增速不断下滑,M1增速的下降尤其剧烈。10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5.02%,比上月末低0.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8.85%,比上月末低0.5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下降12.16个百分点。10月份M1增速仅比1998年6月的历史最低水平(8.7%)略高。 再次,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愈加明显。工业生产在GDP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下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持续放慢,预示着经济增长过快下滑的风险在加剧。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月大幅下降3.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9.7个百分点,创2001年11月以来我国月度工业生产增速新低(扣除春节月份),是1998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工业增速低于9%的月份。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创2003年以来的新低。 对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我国通货紧缩形势和当前全球金融风暴袭击下的我国经济形势,从现象上看,两者非常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两者相似之处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下降、一个伴随”外,还有国内外需求的变化: 一是外需萎缩。在上一次通缩中,出口增速由1997年的21%降为1998年的接近零增长。而我国当前的出口虽然还没有出现显著放慢,但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蔓延和深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减速已成定局,随着新订单的减少,外需减少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在明年将会充分显现。1998年的情景在2009年可能会重新上演。 二是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也发生转折性变化,大多数传统产品供过于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在2001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我国国内需求表现旺盛,但主要体现为投资需求旺盛。我国“高投资、低消费”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有所恶化。投资需求的旺盛又与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和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有很大关系。 目前,我国出口前景不乐观、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企业投资需求也相应有所萎缩。与此同时,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还无法弥补投资减速带来的空缺,国内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并在外需减少的背景下愈发显得突出。 对比当前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又会发现很多不同。首先,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区域性金融危机,而当前的全球金融风暴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得多。 其次,当前的金融震荡发源地在美国,而1997年金融危机发源地只局限于亚洲新兴国家。而且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要远远高于1997年,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也远远高于1997年。这就使得当前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冲击要远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 再次,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我国经济开放度还不高,除贸易方面受到波及外,资本方面由于有着牢固的防火墙,“热钱”并未对我国造成冲击。但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溶入全球化进程,经济和金融开放度有了很大提高,全球金融动荡中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变化对我国有着较大的影响。 总体来看,当前的全球金融风暴破坏力和对我国的冲击要大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我国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条件较当年要好。在金融层次主要体现为: 一是我国有着1.9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应对金融危机和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能力较强。 二是我国银行体系更加健康,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实现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资本较为充足,不良资产较少。据银监会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商业银行为175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为84.2%。截至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和交通银行(601328,股吧)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3.9%、12.1%和13.8%,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2.6%、2.2%和1.8%。今年前三季度,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下降”态势,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比年初下降30.2亿元,不良贷款率5.49%,比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 三是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金融调控在应对危机和化解通缩、金融风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今年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放松。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多次下调。11月初,央行还彻底解除了对信贷规模的硬约束。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自此金融调控确定了由紧转松的基调,从紧的货币政策彻底转型。 为应对通货紧缩,预计下一阶段央行还会继续加大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一方面,为支持扩大内需,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通过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和引导市场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