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震灾与中国经济之关系
    2008-06-03    孙立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财政拨款扶持灾区长远发展     ●民间捐款能缓解流动性过剩
    ●企业慷慨解囊缓解财政压力     ●应促进金融业收益风险平衡  

    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全国史无前例的赈灾方式和赈灾工作,对处在经济转型中、目前还面临着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挑战的中国经济而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关注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虽然,目前很难就地震灾害对经济影响做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但是,根据以往海内外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及其管理经验来看,社会各界的参与救灾行为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有5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财政拨款和重建计划,对受灾地区灾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政府的支持不是一个短期暂时的策略,也不会把目标仅仅放在解决当务之急的生存需求上,而是会结合灾后重建推进受灾地区产业转型,加强农村教育,完善社会保障等。
    第二,这次民间捐款的规模之大,可能有益于虚拟经济部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缓解。由于大量的资金从高收入层流向灾区的低收入层,由储蓄和投机行为为主的金融资产转变成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实物资产,它替代了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的行政机制,降低了由此产生的社会协调成本。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缓解由成本推动型造成的物价上涨问题。
    第三,企业慷慨解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企业资助形式如果能和灾区未来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企业目前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未来会给各个部门(包括企业自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金融机构慷慨解囊的效果,本质上和企业相近,但是由于中国利率和汇率等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服务费用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所以,成本转移的负面机制相对较弱。但是,也有可能影响金融机构今后的资产运作方式,比如,银行会更趋于风险性项目的贷款,以增加自身的财富收益。这一点银监会要充分考虑到银行自身的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加强窗口指导和必要的监管。否则,由此造成的金融稳定性的进一步恶化,会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
    第五,国际援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根据援助的方式不同,效果可能不一样。应该说,从目前中国的国情出发,以货物方式的援助为最佳。因为它会缓解大地震产生的突发性需求对市场供给的压力,以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但是,如果是外汇捐款,就会牵涉到我国货币投放的问题。在目前流动性过剩压力并没有减轻的情况下,它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物价上涨冲销了购买力补助的力量。因此,我国政府在保证资金使用透明化和加强监管的同时,应该鼓励用外资去海外购买灾区建设急需的物品。这样就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外汇占款所带来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而充分发挥外资捐款的积极效果。
    总之,宏观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大地震把中国民心凝聚在一起的这一大好时机,通过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发挥,从而保证中国企业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也能高效地发展自己和壮大自己,金融机构可以在健全的经济运行模式中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自己服务的创新能力以及收益表现;中国政府也能从一个平衡、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中减轻宏观调控的负担,集中精力来解决监管及其模式的透明度、效率和权威性问题,从而提高全社会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和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动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相关稿件
· 姚景源日前表示:看好今年中国经济基本面 2008-06-02
· 吴敬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2008-05-30
· 厉以宁:地震不会阻碍中国经济的脚步 2008-05-30
· 中部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2008-05-30
· 世界贸易组织报告: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0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