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税应对经济困局
    2008-04-17    作者:杨涛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我国经济面临的困境更加突出。一方面,在紧缩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加上逐渐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今年防经济下滑的风险开始显现,并且首次被国务院纳入工作重点。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高,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上涨8%,其中3月份上涨8.3%.
  我们知道,一国经济运行中最令政府感到棘手的状况,就是所谓的“滞胀”,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这一词汇最早产生于上世纪初经济大危机之后的美国,但却是由于不堪回首的70年代美国经济而被世人所熟悉。应该说,我国目前虽然距离“滞胀”还很遥远,但却具有了某些初期症状,倘若政策应对失误,则有可能滑向“滞胀”的泥潭。
  宏观调控与其说是一门学问,倒不如讲是一种艺术,并没有作为“万用良药”的一般路径和框架。而“滞胀”作为调控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更容易使政策制定者陷入首尾难顾的境地。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各种经济中的矛盾现象更加突出。例如,如果继续采取紧缩性政策诊治通胀,则会加快衰退的到来,而若转而运用扩张性政策,则会使控制通胀的努力前功尽弃。
  面对这种困境,在美国曾风靡一时的“里根经济学”倒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思路。1974年,正是美国陷入滞胀的初期,经济学家阿瑟·拉弗与朋友在华盛顿一家餐馆里,无意中在餐巾上画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表明高税率反而可能导致总税收收入下降。这个带点演绎色彩的故事背后,反映了以强调减税为政策核心的供应学派的兴起,也构成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政策思路。
  面对滞胀风险,里根采取了供应学派的减税观点,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控制观点,加上自己的政治见解,由此形成了宽财政、严货币、放松管制这几条重要思路。无论外界对里根经济学存在何种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套政策思路引导下,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滞胀的困境,并且重组了经济结构,为克林顿时期的经济增长奇迹奠定了基础。
  回到中国的经济现实,当前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借鉴里根经济学的观点。
  首先,保持偏紧货币政策仍是应对通胀的必要选择,因为无论通胀的成因是什么,总是以流通中的货币过剩为落脚点。然而,目前一方面全球都出现流动性过剩格局逆转的迹象,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输入压力在不断减少,考虑到政策时滞性,因此有必要逐渐弱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实际力度。另一方面,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更主要是成本要素推动的,过分依靠需求管理也难以治本。事实上,现实中的微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普遍出现资金困难,这加剧了流动性宏观过剩、微观不足的趋势。对此,保持货币政策从紧,更主要的是为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并且实际上应是一种“结构性紧缩”,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对农村、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
  其次,重视减税也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创新点。近年来,政府储蓄的高速增长,伴随了居民储蓄的下降,这是不正常的状况,必然会影响民间经济活力与未来财政潜力,加重经济下滑风险。当然,我们强调减税,更多是从整个政府控制财源的角度来谈,包括税、费和各种准公共收入,政府只有真正“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才能激发内在经济增长潜力。同时,政府应更着眼于对最终消费者的减税让利,而非对投资行为,其中尤其应重视对中低收入者的减税,由此才能扭转经济失衡的顽症,向消费主导型社会转型。在此基础上,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将同时有利于经济转型和防止“硬着陆”。
  最后,放松管制也是突破困境的重要举措。里根的成功范例是解除了当时美国航空业管制,进而铁路、电信、金融等行业都进入了这一潮流,最终使消费者得到真正实惠,国家竞争力迅速上升。我国目前各领域的管制一度有加强的倾向,市场化改革再次面临新的转折点,只有真正相信市场、适度放松政府对市场的权力,才能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早日走出经济困局。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相关稿件
· 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达15102亿元[图表] 2008-04-17
· 委内瑞拉国会批准政府对石油公司征暴利税 2008-04-17
· 国家税务总局:骗取出口退税企业将受到惩罚 2008-04-17
· 宗庆后:积极配合税务部门检查 2008-04-16
· 财政部:部分成品油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 200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