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央地关系应激励相容
访《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一作者胡鞍钢
2014-11-05    作者:记者 方烨/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近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书出版。该书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不同职能作了界定,这标志着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更好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更好履行各自职能,更好实现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

  《经济参考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版恰逢其时,请结合这本书谈谈应该如何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胡鞍钢: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新型央地关系格局仍然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二是如何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而中国目前的基本行政架构是“条”、“块”并存,以“块”为主。这就使中央与地方关系面临三个不对称性。第一是信息不对称性。中国是一个地域大国、人口大国,政府机构层次有“五级半”(包括十几个副省级)。层次越多,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完全性、信息不确定性就越明显,治理国家和地区的难度就越大。第二是权力不对称性。既有“条条”专政过度集权、过度集中的突出问题,也有“块块”专政过分分权、过分分散的突出问题;既有“高高在上,官僚主义”的问题,也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第三是利益不对称性。特别是在长远问题、全局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出发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核心是要解决好这三个不对称性。

  如何解决,我们在书中做了探讨,核心有两个。一是手段性措施,即如何建立好一个指挥棒。应当采用多种政策工具,使中央与地方心往一块使、力往一块用。特别是要使中央和地方由激励不相容走向激励相容,从利益不相容走向利益相容。二是结构性措施,即如何有效降低中央和地方现有的不对称性。 

  《经济参考报》:那么,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呢?

  胡鞍钢:这点,我们在书中有相当多篇幅涉及。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表现在对传统央地矛盾和冲突的平衡与调试上。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平衡:

  政治统一和经济分权的平衡。现代中国历程表明,只有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才能抵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乃至完成国家现代化。因此,在政治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全中国的领导。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经济领域层出不穷,在经济这一活跃的系统中,必须给予地方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充分鼓励各地方在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各自积极性。

  “大规划”与“小自由”的平衡。全国始终是一盘棋,必须坚持站在全国整体大局上为全国人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和谋划。“大规划”是指中央应当担负起全国大规划的责任,统筹大局,抓住大事,对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全国整体大局的事务必须有所作为。所谓“小自由”指属于地方可以自我调节、自我治理、自我发展的事务赋予其自主决策权。

  “大集中”与“小分散”的平衡。中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也是时刻面临各类挑战的大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中央必须具有“大集中”的举国动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重大机遇面前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梦想”。中国又是一个极富多样性的国家,在面临诸多细小却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时,必须能够给予地方足够的空间和权责实现分散治理,实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经济参考报》:新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许多具体建议和意见,请深入解读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胡鞍钢:很明显,这要求我们最大程度地削减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和权力不对称性,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一套能够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点的激励相容体制和制度。检验这一体制和制度的最终标准是经济上能否创造活力、政治上能否保证国家凝聚力。

  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统一性与多样性始终并存,集权与分权始终并存。因此,我们必须统一基本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以保证国家的“统一性”,即国家政治统一、法治统一、基本政策统一和市场统一,保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以适当的分权方式,保障统一性指导下各地方的多样性,即地方各有创新、各享自由、各具特点、各有所长,从而极大丰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特色,实现现代中国的“一体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提下,将中央和地方的两个利益点、两大责任归于激励相容的两大积极性,实现二者共促共进,为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共同基础。

  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实质是实行“激励相容”原则,有效地解决全国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冲突,使两者的目标函数一致并最大化。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分工,总体上形成中央决策、国家规划、部门指导、省级政府负总责、地市级和县市级政府实施的分工合作体系和激励相容机制。既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又可以发挥地方的创造性,中央要相信地方,依靠地方办事,支持地方创新,帮助地方纠错,指导地方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长庆榆林之争凸显央地利益博弈
· 专家:构筑合作共赢的央地关系
· 央地之争:长庆拒缴水土流失补偿费 榆林法院冻结22账号
· 财税体制改革重头戏是调整央地关系
· 财税部门酝酿调整中央地方收入划分
 
频道精选:
· 【思想】“交警罚款任务表”中的荒诞与真相 2013-06-14
· 【读书】新型央地关系应激励相容 2014-11-05
· 【财智】货币基金三季度“降温” 股基积极加仓 2014-10-31
· 【深度】户口利益链此消彼长 农民“进城不落户” 2014-11-0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