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麻省理工数字商务中心主任,《斯隆管理评论》主席,国家经济研究局助理研究员,与人合著有《连线创新:信息技术如何重塑经济》。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数字商务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学家和副主任。曾著有《企业2.0:帮助企业迎接最严峻挑战的全新协作工具》。早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
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逼迫人们于痛定思痛之际,重新审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思考未来社会变革的动力与方向。
然而,一个令人颇为难堪的反省结果是,当今社会发展似乎已经抵达这样一个临界点:经济增长的福祉正为与之相伴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人类为实现增长而付出的环境、资源、社会乃至精神等成本,正在超过从经济增长中获取的正收益。换言之,所谓“经济”的增长,开始变得“不经济”。
否极泰来。要推进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而不是承受经济增长的代价,就必须超越既往发展模式,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两位研究者的论断,乃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亦即数字化技术框架的基本成型,一个全新的基础环境和技术经济生态圈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包括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在内的产业革命,将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技、产业或者经济意义上的变革,也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文心理甚至政治治理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第一次机器革命”到“第二次机器革命”,既是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阶段的接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超越。
如果说,“第二次机器革命”为人类社会走出危机的阴影昭示了光明的前景,那么,与此同时,它也对“第一次机器革命“的种种极限提出了挑战。对于处在艰难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没有什么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为迫切的了。
挑战之一,就是要超越“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增长极限。
人类身处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依赖的主要资源也不相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依赖土地、水、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时期,化石能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资源等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对象和来源。而随着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祸害”也越来越重。久而久之,经济发展成为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之重。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全球共同面临着资源能源、粮食与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第二次机器革命”的意义愈加显现:以对信息和智能的开发,代替对大自然的攫取,寻求创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发展。在这崭新的文明形态下,知识和信息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主要资源。知识和信息资源克服了自然物质资源的排他性和消耗性,能够为不同人群分享和使用,并且能够引导自然物质资源的永续利用。只有这样,方能够突破“第一次机器革命”的资源约束与增长极限,进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发展新天地。
挑战之二,就是要超越在“自然物质+传统大机器”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思维与发展定式。
存在决定意识。由蒸汽机、钢铁、石油、电气化、重化工等一路走来的人们,难免会形成对“金属力量”的崇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具体表现就是重视工程项目、偏好规模经济、以外延式扩张寻求发展、惟GDP马首是瞻等。
然而,种种迹象显示,传统生产方式在尽享昔日风光后,已经步入“边际效益递减”的强弩之末。有学者研究推算出,2010-2013年,我国每增加1万元的GDP,就需要增加投放分别为1.67万元、2.57万元、2.65万元和3.25万元的广义货币。单位GDP增量所需增加投入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多。
进入“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智慧力量”将更多地支配甚至取代“金属力量”。人脑智慧的开发延展,知识信息的聚合处理,新创意的融汇运用,数字技术与大规模机器生产的深度结合,正在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在一些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公司,我们看到,通过整合应用硬件、软件、数据、网络、感应器等技术,实时采集、监控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实现个性化设计、柔性化制造、网络化生产与服务……
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已变,与之相应的“意识”则亟待更新。新时代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思维和眼光,重新审视和定义诸如“要素”、“生产”、“发展”、“GDP”等传统经济学概念。超越之后是坦途。当新的力量推动新的进步时,新的发展“红利”必将由此产生。
挑战之三,就是要超越一个个“利益中人”——现实中的你、我、他。
假如你是一个雄心勃勃、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地方执政者,当你在大力开发矿藏以实现任内经济腾飞和留得“青山”给子孙后代的两难抉择中,你将怎样取舍?
假如你是一个手握重金的实业投资者,一边是可望在近期获取巨额利润却可能使青山绿水黯然失色的重工业项目,一边是投资回报期较长、生态与社会效益显著的环保工程,资本的天平将倾向何方?
假如你是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且讲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对诸如“为了减少碳足迹,请适度节制消费”之类的说教,能否听得进去并身体力行?
假如你是一个正在选择学业乃至就业方向的年轻人,你知道什么是“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的“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吗?
……
诸如此类的拷问,无异于向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临“第二次机器革命”和由此开创的新纪元,你准备好了吗?如果还没准备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可能帮助你超越视野局限的书。它虽然是一部宏大叙事之作,但真的离我们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