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两个纪念日,滋味大不同。4月20日是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20周年,今天则是世界读书日,不知不觉间,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包括我们的阅读习惯。天天玩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有时间读书的却越来越少,读书这项延续千年的阅读方式,在移动互联时代却被“读屏”所冲击,不禁让人感慨,我们读书的时间,都去了哪儿?这样的时代,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来读书?
让人意外的是,中国作为阅读传统最为悠久的国家,如今人们读书的时间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远低于很多国家。昨天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同样的数字韩国是约10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最多,达到60本左右。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国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
那么,为什么同样面临新时代的冲击,我们的阅读传统更加难以保持?我们读书的时间,都去了哪儿?答案是—
在路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逐步外扩,人们的生活半径扩大,上学、上班路途遥远,不管是自驾族还是公交族地铁族,每天往返只花一个小时算是少的,日均通勤花三四个小时也不稀奇。天天早出晚归,读书的时间自然被挤掉。
在教室和办公室里。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指挥棒,让中小学生们除了课本以外无暇阅读。大学生倒是时间充裕,可阅读的功利化、实用化严重,除了专业课本外,大部分人都在抱着英语、计算机等书籍,在为各种考级、就业、考研做准备。至于上班族,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任务经常多得要加班,8小时的正常睡眠时间都未必能保证,读书的时间只能舍弃。
在屏上。这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图书报刊的时间都在下降,而上网的时间超过50分钟、手机阅读的时间超过21分钟。从电脑到手机、iPad,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课间还是晚上回家,有空刷刷微博微信、看看美剧打会儿游戏,读书的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
但是,时代在更迭,生活方式在改变,读书的时间可以减少,阅读的基因绝不能丢,因为国民的阅读水平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对国家的持续发展而言同样重要。庆幸的是,这一问题已引起重视。今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要倡导全民阅读,各级政府部门也在制定政策和措施。倡导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要形成读书的浓厚氛围,一要提高人均阅读量,二要提高国民阅读的质量。
从根源上来说,要想留住国人的阅读基因,还需要社会的浮躁氛围少一些,让人们不再疲于奔波学业和工作,有时间有心情,一杯清茶,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