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数字时代的智慧网络人
评《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
2013-11-06   作者:杰夫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作者:(美)霍华德·莱茵戈德
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旁若无人地玩手机。所以,前段时间微博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某咖啡馆门上的牌子写道:“我们没有Wifi,和你身边的人说说话吧。”不过请注意,这个信息也是来自手机!

  数字时代,资讯爆炸、信息过载,此时,重要的或许不在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或专注度。对于技术带来的进步与消极作用,从雪莉·特克尔的《孤独地在一起》,到威廉·鲍尔斯的《哈姆雷特的黑莓》,再到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还有麦琪·杰克逊的《分神:被侵蚀的注意力以及即将来临的黑暗时代》、理查德·沃森的《未来的思维》、杰伦·拉尼尔的《你不是个玩意儿》等,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当然,在他们看来今后问题会更严重——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人手一个智能手机,全城免费wifi,还有可穿戴智能设备,只要愿意,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到时,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界限被进一步抹平,充斥周围的是堆积如山的电子邮件、密布的待办事项列表、杂乱的电脑桌面、时时的手持设备干扰……正如何马克(Mark Hurst)所说,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这些“比特困扰”会愈发地凸显。

  所以,在他的《比特素养》中,他提出了“比特素养”的概念,旨在为人们面对信息泛滥、不堪重负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有选择地接收恰当的信息。说白了,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贪多嚼不烂。

  何马克的书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启发我们思考的远远不止于“少即是多”。五年后,霍华德·莱茵戈德继续和深入了何马克曾讨论过的话题,互联网究竟让人们变得负担过重、疲于应付、集中力受扰,还是相反?另外,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会让人们成为“全知”的同时因为有依赖感而变得“愚蠢”吗?碎片化、基于屏幕的阅读会使人们更加“浅薄”吗?还有,我们怎么样通过互联网来积极作为?在《网络素养》中,莱茵戈德试图对这些疑问给出回答。从之前的“比特素养”到现在的“网络素养”,变化的是社会化媒体(发展阶段),不变的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技巧和能力。如果说,十七八年前,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奏响了敞开怀抱、准备迎接数字时代的号角,那么莱茵戈德则是在“互联网彻底改变一切”的今天敲响了反思的警钟。

  作为数字思想家的霍华德·莱茵戈德,早年与斯图尔特·布兰德、凯文·凯利等人一道参与“全球电子链接”(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在线社区的编辑、写作,不久后,在《全球评论》上因发表关于“虚拟社区”的文章而一举成名。是他第一次提出了“虚拟社区”这个概念(著有同名作品《虚拟社区》)。此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因敏锐觉察到个人电脑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写出了《思想的工具》。而在《虚拟社区》之后,他又在《聪明暴民》中及时且富有远见地描绘了利用互联网的社会关系驱动社会变革的趋势。这便是莱茵戈德,他的高明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在于为遥远的下一代发出预言,他是个“聪明的狐狸”(以赛亚·伯林),非常懂得把握时机,在一场革命到来的前页,快速和系统地为人们提供完整的理念、口号和行动纲领。

  在《未来英雄》一书中,作者约翰·布洛克曼这么评价霍华德·莱茵戈德:“他永远比时代超前10年。他顽固,不怕得罪人,有时反而害了自己。这些特点造就了一位诚实的标准市民。”而莱茵戈德也坦承,他自己历经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时代)几个阶段,社会时刻在变,也并不完美。但他强调,“想要学会跟未来科技相处,就必须学会做它的主人,而不光是被动的"消费者",要主动去影响如何规范这些科技运用的政策与规定。”莱茵戈德承认自己带着美国拓荒时代的信仰。

  以这样的信念“介入”当下数字纷扰、比特狂飞的世界,就是莱茵戈德写作《网络素养》的宗旨。他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向你们介绍最新的技巧和训练方法。”“信息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得以自由流动,若加以合理应用,将大有可为。”那么,什么是莱茵戈德的对策呢?他笔下的素养“路线图”与何马克的“比特素养”又有何不同呢?莱茵戈德提出,专注、垃圾识别、参与、协作和联网精神这五种关键素养,可以帮助人们更聪明地、人性地、用心地使用好社会化媒体(而不仅仅是何马克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总结基于莱茵戈德30多年接触互联网的所得,也是他向诸多网络新媒体专家取经的结果。

  所以,从文献综述的角度看,《网络素养》不失为对近些年相关研究结论的梳理和评述。例如,在对注意力提升、避免信息干扰的话题上,莱茵戈德提及了前述几乎所有的作家、作品,在表明自身的立场外,还引用了相关心理学研究成果来丰富他的方法论体系。他提出了“垃圾识别术”的概念,用以鉴别垃圾或有用信息,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选择、接收、消费资讯的效率。其实,这部分议题与何马克的《比特素养》有雷同,但在阐述上,莱茵戈德明显体现出“网络思想家”的学术风范。从尼尔·波兹曼到丹吉尔默再到凯斯·桑斯坦等人,莱茵戈德得心应手地引述他们的观点,继而谨慎地建构自己的策略框架。

  懂得了“注意力”的重要性,学会了“垃圾信息识别”的技巧,接下来便是参与、协作和智慧网络人了。这三种素养将使“社会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从而成为“数字公民”。正是在这一部分,莱茵戈德大篇幅甚至有点不厌其烦地援引其他互联网研究者、新媒体观察家的作品(大卫·温伯格的新数字秩序革命)、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和参与式文化》(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 Participatory Culture)、尤查·本科勒的《网络财富》、杰夫·豪《众包》等,事实上,由于后者的畅销和为众人所知,更增强了莱茵戈德著述的说服力。这就像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求助于权威,一方面能够增加获得正确信息的概率,另一方面能减少犯错的惩罚”。

  弗雷德·特纳在《数字乌托邦》将从斯图尔特·布兰德到霍华德·莱茵戈德的一干人并称为“联网创业者”——意思是,他们通过网络免费发布作品来获取声誉和读者。对此,身为当事人的莱茵戈德并不否认,反而还进一步补充,“我们将之前孤立的网络连接起来,从连接中获益”。同样的,这本《网络素养》其实是“联网”的延续。莱茵戈德深信,身处这张大网中,只有持续丰富你的网络,借助并利用好它,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这既是他的成功总结,也是对我们的人生启迪。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链接》:一本复杂网络的科普必读书 2013-10-25
· 了解硅谷"前世大半生"的必读书 2013-10-18
· “读书无用论”是功利者们的座右铭 2013-09-03
· 书店倒闭并非因不读书 消费习惯改变成主因 2013-07-15
· 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 2013-05-2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