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成都女孩的故事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名女孩考上大学但是父亲以读大学无用为由拒绝为其提供学费。
坦白说,在一个书香与仕途紧密结合的文明古国里,“士农工商”的排序清晰地诉说这个古老社会里人们对读书的尊敬与向往。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与颜如玉的通俗说法也表明了,人们在尊重知识与读书人的同时,是带有很大功利性的。
只不过,现时这种读书与功利的结合,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而被放大了。首先,由于扩招政策,大学生毕业人数明显增多,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并不能吸纳这么多毕业生。读大学是新时代里跳出农门的一个最有效、较为公平的通道,我们身边都不乏这些成功的例子,因此在人们心理,是存在一个清晰的读书成本收益比的,假如不成比例,那么自然会有一些人放弃读大学,根据教育部数据,高考人数已经连续五年下降,2009-2012年全国有300万中学生放弃高考,占毕业人数的10%。而另一方面,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率为96.85%。
人们非常艳羡那些没读过书但又很成功的企业家,正如媒体针对成都女孩的事情所作的调查一样,居然有7成网友认为父亲是对的,“在哪都可以学习,很多企业家都没读过书但也成功”。这仅是表象,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与机遇,也有不同的资质、智商以及情商,偶然成功或是非常规成功的案例尽管有,但毕竟是少数,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大学辍学创业成功了,但并不代表每个大学生这么做都可以成功。
目前,读大学依旧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较好途径,相比于大学前的教育(小学与中学),大学教育较为开放,并不完全是应试教育,它常常提供给学生们较多的选择,这既包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包括人生道路的选择。另外,大学教育还有助于大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你在小学初高中,或许接触到的只有课本、与考试相关的课外辅导书,但是在大学,你富裕的阅读时间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只有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判断力,才成其为教育有成就,人也就有了一定的自由。
成都女孩的父亲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断然拒绝为女儿提供大学学费,是比较武断与荒谬的,他称自己抚养女儿已经到18岁,拒绝提供大学学费也合理,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并非欧美,孩子在18年的成长过程中并未得到像欧美小孩那样的锻炼与教育环境,独立性或许并不强,突然在18岁“断供”并不合适。另外,父亲的做法,实际上没有为孩子提供一种选择而是武断地帮其决定自己的人生。其实,要是在读书方面少些功利的想法,那父亲肯定不会如此作为,“读书无用论”,是功利者们的座右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