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后乔布斯时代的到来(9)
乔布斯除了是个自恋的人,还有点强迫症。他要求手下的人像他一样极端追求细节。他要求事情必须按照他的方式做,还会检查他的方式是否得到了执行。他就像专横跋扈的乐队指挥一样,创造出了苹果公司的强迫症文化。苹果的一位前产品销售主管回忆说:“正是苹果的领导结构使公司繁荣发展。你有一位富于幻想的领导者,他会竭尽全力保证你实现他的梦想。乔布斯会从头到尾参与其中,会去检查每一件小事,确保所有事情都符合他的想象。这就是培养纪律的方法。”
乔布斯被称为苹果的编辑和馆长,他从经过严格审查才提交给他的创意里挑挑拣拣。见过乔布斯决策过程的苹果员工都惊叹于他“做正确的事”的诀窍。弗雷德里克·范·约翰逊(Frederick
Van
Johnson)在2000年中期做过苹果的营销人员。他描述了乔布斯面对交给他的产品计划时的反应。“他可能先是盯着它看,然后说‘嘿,好极了,加油试一试吧’。也可能说‘真是垃圾,重新做。你这个样子怎么能在苹果这里工作呢?’,还可能说‘非常好,但你还得做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因为他拥有非凡的洞察力。你知道,这就是史蒂夫。他可能说‘人们看到这个东西会感兴趣的’。你会说,他怎么知道的?这可不是吹牛。通常情况下,他拥有某种超自然的洞察力。他就是能知道一切。”
乔布斯这位首席执行官的行事风格深深影响了苹果,因为他把自己的风格和特质渗透进了公司文化。乔布斯不愿意遵守别人定的规矩,这使苹果员工可以忽略生意伙伴定的规矩。乔布斯对待下属非常粗鲁、残暴,这使苹果公司里滋生出了一种极其严酷、恃强凌弱、过分苛求的文化。在乔布斯麾下,恐怖和恫吓在公司里处处生根。这位自恋的领导者不在乎是否受人爱戴,愿意为了获得成功冒巨大的风险,他的下属也是如此。一个和多名苹果高管都很熟的人这样概括了苹果的文化:“高效的团队内部应该争执不休。如果不是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就很难完成正确的权衡和交易。”在苹果,所有的争论都是私人的、对抗性的,从高层到底层都是如此。这正是苹果文化的一部分。
乔布斯也是这样欢迎进入苹果公司的员工的。杰夫·乔丹是一位风险投资人,在eBay、PayPal和初创的订餐网站OpenTable都身处高层。他回忆了自己在1999年和乔布斯谈判皮克斯公司的职位时,乔布斯的面试风格。乔丹当时已经从迪士尼辞职,在好莱坞娱乐(Hollywood
Entertainment)影片销售店任职。乔布斯邀请他到帕洛阿尔托市中心花园大酒店旁边的一家意大利小餐馆共进早餐。乔丹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餐馆里等乔布斯。身穿T恤衫和褪色短裤的乔布斯姗姗来迟。“店员招呼他坐下,然后马上在他面前放了三杯橙汁。”直到十多年之后,乔丹还能清晰回忆起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这一次面试。乔布斯一开口就贬低了乔丹的专业素养:“迪士尼的商店真恶心,他们一直歪曲我们皮克斯的产品。”乔丹说明了原因,辩解了一番。在他看来,迪士尼店并不恶心。谈到了这里,乔布斯突然话锋一转。“稍后,他身体略微前倾,对我说‘我来说说关于皮克斯这个职位的事吧’。”(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多面手,他让乔丹来谈皮克斯的职位,同时还在暗中物色苹果零售店的合适人选。)乔丹明白了,他看到的是乔布斯的惯常套路。这其中一部分是演戏,一部分是出于真情实感。乔丹说:“那时,他整个语调都变了。我懂了,这是一次压力测试,一次高效的筛选过程。”
粗暴待人是乔布斯的典型风格。另一位被乔布斯面试过的高管回忆说,他当时曾谦逊地提议“苹果应该卖音乐产品”。当时,iPod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但用户缺少购买歌曲的便捷途径。乔布斯在面试这位高管时否定了这个想法,但几个月后iTunes音乐商店就诞生了。无论这是事先设计好的,还是乔布斯的个人风格,他在面试中提出的问题都考察了面试者能否适应苹果文化。新员工会面临残酷的心理打击,但这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乔布斯过去曾是个吸毒成瘾的嬉皮士,还是个不爱洗澡的禁欲者。但即使是那时,他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超凡魅力。人们把他比作救世主而不是魔鬼,苹果内部人士则把他简称为SJ(Steve
Jobs的首字母缩写)。早在1986年,《君子》(Esquire)杂志就刊出过一张乔布斯在新创立的电脑公司NeXT拍摄的侧影,名为“史蒂夫·乔布斯复出”(The
Second Coming of Steve Jobs)。新闻记者阿兰·道伊奇曼(Alan
Deutschman)给自己2000年出版的著作取了同样的名字。他在书中记录了苹果公司的复兴过程。2009年,人们对iPad的期盼达到了顶峰,甚至有人在博客上把这款尚未发布的产品称为“耶稣平板”(Jesus
tablet)。iPad发布后,《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把乔布斯选为封面人物,并把他画成了漫画版的耶稣基督,发出金色的光芒。图片上面是大标题——乔布斯的作品:希望、炒作和苹果的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