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后乔布斯时代的到来(10)
苹果公司充斥着乔布斯的精神。多数大型科技公司都靠大型收购求得发展,思科、IBM、惠普和甲骨文都是经典案例。这些公司都大搞收购,苹果则恰恰相反。过去10年里,苹果只公布了12次收购,每次收购的规模都不超过3亿美元。原因在于,苹果老员工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通过收购进入苹果的人则没有受到同样的教诲。让那些叛教者和不可知论者融入忠实信徒中,就会让苹果的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考虑到这一点,苹果的首席执行官对每一次收购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即使对不涉及财务平衡的小交易也不例外。拉斯·奥尔布赖特(Lars
Albright)是奥迪无线的联合创始人,也是该公司负责市场拓展的高级副总裁。2009年12月,苹果公司以2.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奥迪无线。事后,奥尔布赖特描述了乔布斯在这笔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很明显,在苹果公司,乔布斯的话代表一切。我们一开始认为他们频频说‘我们要和乔布斯商量一下’或者‘乔布斯得参加会议’只是一种谈判策略,结果证明,交易进行到每一个关键点时,乔布斯都会发表意见,并为讨论定下基调。”
如果一家公司要和苹果达成收购交易,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通常都得和乔布斯坐下来谈谈。乔布斯想知道的不是公司战略,而是对方有多睿智。一位通过收购进入苹果的员工表示:“公司上下都对乔布斯崇拜有加。大家会说‘啊,史蒂夫想要这个,史蒂夫想要那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引用‘史蒂夫’的说法,有些引用贴切极了。”
有位高管把这个过程写了下来。一位前苹果员工说:“要办成某件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一封标题为‘史蒂夫的要求’的电子邮件。如果你看到一封上面写着‘史蒂夫的要求’的电子邮件,那你绝对得提起注意。”在一位无所不在、极具魅力的伟人领导下,公司开始变得因循守旧。另一位通过收购进入苹果,并在苹果待过一段时间的前高管表示:“你问公司里任何一个人‘史蒂夫要什么’,你都能得到答案,尽管他们中90%的人从来都没见过史蒂夫。”苹果员工总喜欢聊“史蒂夫的故事”,比如,战战兢兢地和他同乘一部电梯,或是在自助餐厅为他让路。乔布斯本人也很喜欢讲故事。多年来,他都用同一个寓言让人们理解苹果的责任感。根据很多人的说法,乔布斯喜欢向最新任命的苹果副总裁讲这个寓言。这个寓言是乔布斯和打扫他办公室的清洁工之间进行的一场虚构的对话。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乔布斯发现,自己办公室里的垃圾桶总是没人清理。有一天,他下班比较晚,刚好撞见了清洁工。他问:“为什么我的垃圾桶总是没人清理?”清洁工声音都颤抖了:“啊,乔布斯先生,因为锁换了,没人给我新钥匙。”
在这个寓言里,乔布斯很高兴给问题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还提出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给清洁工一把钥匙。
说到这里,乔布斯就会把话题转到新任副总裁,指出他要从寓言里学到的东西。“如果你是这个清洁工,给出理由是很重要的。”接下来,乔布斯不再对虚构的清洁工说,而是直接对高管说:“如果你处于清洁工和首席执行官之间的某个位置,理由就不起作用了。如果你成了副总裁,你就没有回头路了。”如果苹果的财政业绩很差,乔布斯就会感到来自华尔街的压力,当然,这种情况多年以来从未出现过。如果副总裁的表现不好,他就会感到来自乔布斯的压力。最后,乔布斯会引用电影《星球大战》(Star
Wars)里尤达大师的话说:“要么去做,要么放手,没有所谓的尝试。”(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死去的乔布斯究竟还能影响苹果多久?这是乔布斯去世后各大媒体的头号热点议题。乔布斯在去世前几个月说过:“我的一些东西已经进入了苹果的DNA。单细胞生物可没那么有趣,而苹果是个复杂的多细胞生物。”苹果公司和苹果产品的外观都反映了乔布斯的审美——简单易用、毫无修饰、有点幽默、非常高效。但如果没有自恋作为动力,这个组织还能活下去吗?麦考比举了一些衰败公司的例子,比如华特去世后的迪士尼。他也举了一些繁荣公司的例子,比如沃森家族放权后的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