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直到拿到新书,我内心一直还有一个疑问,作者书中所写的那些知名的经济学家们难道不懂得钟庆这些观点吗?为什么从来没有听他们说过呢?或者他们根本就反对钟庆的这些观点?在事关国家发展前途的问题上,我十分希望听听这些对中央政府颇有影响力、受到包括我在内的社会大众崇信的经济学者们的看法。于是,就有了前面那些内容。对话茅于轼、张维迎,我派了同事陪同前去,与周其仁的对话由于是电话交流,我听了全部过程。虽然有记者全程参与,但因故没有报道。
从结果来看,对话的双方似乎谁也没有说服谁。
倒是后来听一位在中央领导人身边做秘书的朋友告诉我,《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被高级别干部才能看到的《动态清样》摘录。
当年所讨论的内容其实同样反映在中国农业领域。中国大豆产业2004年一夜之间沦陷,油脂产业随即破产、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的历史事实,却从未听这些经济学者们表示过关注。
当然,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排斥开放,而是推进科学开放,提醒人们重视过去粗放式开放中存在的舆论和政策问题,重新定位国有企业,创造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使企业在开放中学会竞争,使民族农业在开放中茁壮成长。改革开放30多年一路走来,中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但改革开放毕竟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其中的盲点及其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翻看一下历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就一目了然:除了转基因种子被列为禁止项目、种子被列为限制项目之外,中国农业的大门始终是打开着的。而今,转基因落地神州大地也是势所必然的了。
在农业领域,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是否有战略布局?除了种子资源之外,哪些还可以列入布局要点?中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规划资源类要素(比如水、土地、钾矿、磷矿等)的拓展?如何有效应对国际大粮商的“期货+贸易+种植”的产业链运作?如何集体应对国际卖家联盟的谈判?除了限制性的政策手段外,是否还有扶植性的政策?战略布局中民营企业的参与空间有多大?参与的方式有哪些?国有企业在布局中的角色是什么?国有企业是逐利性的自由企业,还是赋有实现国家战略责任的政策性企业?
这些问题不因为众多经济学者的漠视而消失,相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越来越凸显。
当“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来临,我们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认识有意无意指导着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的触角,去理智地面对世界,形成我们自己的科学发展观。
是为本书写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