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愿景”、“两个跳出”、“三个突破”、“四个创新”、“五大建议”。
“一个愿景”:报告研究的愿景是:将北京建设成为与首都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人共享的现代公共服务之都。
“两个跳出”:一是跳出农口研究三农,本书立足农口又超越农口、立足三农又超越三农,摆脱了职能部门分割的局限性。二是跳出北京研究北京,课题组立足北京、跳出北京,从国际比较研究中最终服务北京。
“三个突破”:一是突破学科分分割的局限性,二是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性,三是突破城乡分割的局限性。
“四个创新”:一是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分析工具,二是将财政支出结构、土地出让收益、降低行政成本等纳入“三农”研究视野,三是将北京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状况作了国际上的比较分析,四是在政策建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既立足当前现实性又着眼于发展前瞻性的新观点和思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大建议”:课题组就北京市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提出了五大政策建议:
(一)制定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实施方案基本公共服务涉及诸多职能部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应尽快制定“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11-2015)”和“实施方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基本标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政策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不同层级的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市发改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社会办、市规划委员会、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医改办、市卫生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市国土局、市市政市容委、市环保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交通委、市水务局等部门,编制“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我国有的地方已经制定和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和方案,值得北京借鉴。制定“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一个新的重大原则是,应当以全体常住人口而不只是以户籍人口数量来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在确定最终目标的基础上,可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我们认为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可以分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和层次加以推进:
一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全覆盖,二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人群全覆盖,三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北京建设成为人人共享的现代公共服务之都,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广度和深度北京不仅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而且需要建立完善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此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新拓展和新突破。
在基础教育方面,除了继续实行9年义务教育免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免费等外,应当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新探索和新突破:一是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免费基础教育体系。对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实行免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有的地方已经率先作出了探索和实践。二是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按户籍人口配置教育资源,使所有常住人口都能接受公平的基础教育。三是建立家庭和青少年、儿童的教育福利制度,对有接受基础教育子女的家庭实行教育补贴,建立青少年和儿童福利制度,率先为农村学生普遍提供免费午餐。
在医疗卫生方面,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和全民医保。一是要实现医疗制度全市统一、医保基金市级统筹,形成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相融合的“2+1”医疗卫生体系。近期应将“新农合”制度由目前的各区县统筹,统一为市级统筹,在完成各区县“新农合”制度统一的基础上,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整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二是降低个人医疗自负比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总的自费医疗支出超过了非生存必需支出(即家庭总支出减去食品支出)的30%,就意味着发生了“灾难性医疗支出”。应继续提高医疗报销比例,使参保人员就医的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同时,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彻底解决“看病贵”问题。三是实行城乡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明确将医疗诊所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建设强制性规划,以各社区实际常住人口数量为标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四是适应城市化和市场化条件下人口流动的需要,打破医疗卫生制度的封闭性,实现不分人群、地域、身份的医疗卫生保障的全覆盖和医保手续的跨区域、跨行业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