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7-29 记者:侯建森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本报讯
近几年,海南省琼中县通过创新农民贷款模式,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被称为“琼中模式”。
琼中县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缺少耕地,是海南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由于农村人口较少而且居住分散,金融机构放贷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精力对农户进行考察,加之农民贷款后的生产经营状况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单位在琼中农村开展信贷业务有基数小、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此外,农民贷款没有合适的抵押物,使其在申请贷款时难上加难,金融机构也会因同样的原因在农村开展业务时“惜贷”。
为了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琼中县全面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琼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许教春说“这项工作开展得非常艰难。农民的信用信息包括家庭成员、财产状况、收入状况、收入来源、邻居评价以及有无赌博、吸毒等违法情况。为了保证信用信息的全面、真实,相关领导干部和信贷员上门逐户调查,工作量非常大。”如今,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覆盖琼中县所有的自然村,已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档案1.4万份,占全县农户的81%,并涌现出多个“信用村”和数百个“信用户”。
为有效降低金融单位贷款风险,同时解决农民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琼中县出台“农民贷款,政府担保,政府贴息”政策。一方面,为农民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降低金融单位的风险。琼中县筹集500万元成立担保公司,并在财产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农户的小额贷款不需要用自己的财产作抵押,由担保公司提供连带担保。另一方面,对农民的贷款,政府对其进行利息补贴,降低农民的贷款成本,减轻农民压力。农户提前3个月还贷,政府给予100%的贴息,按期还贷则给予80%的贴息,逾期的则不予贴息。“这种贴息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农户的自觉还款意识,而且对农民的生产活动产生激励。”现在,农户到期还款率达98%。关于贴息资金的来源,许教春说:“琼中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扶贫款,如果这些扶贫款平均到每一个农民的身上,不过每人几十元,但我们把这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农民小额贷款的利息,可以使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向农村,帮助农民致富。”
小额贷款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琼中县改变过去“催耕、催种、催养”的扶贫模式,加强对农户农业生产的教育指导,生产技术培训成为贷款前的必要环节,使蚕丝、山鸡、蜂蜜、灵芝等一批特色产业迅速兴起,县域特色经济在生态核心区快速发展。
为了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琼中县每个产业都有一家龙头企业带动。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解决了农民贷款做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使农民的每一笔贷款都能得到好的收益,使资金“贷得出、收得回”,农民“富得快”。
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以来,海南省农信联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不断加大对农户的信贷力度,截至目前,累计给3268户农民发放农村小额贷款,共计3932万元。2008年全县农民增收的40%得益于小额贷款的扶持,人均纯收入增加15%,并涌现出一批专业户和专业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