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3-10 本报记者:王迎晖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春节期间回安徽老家探亲,谈话间,在农村务农的小叔突然问我:“你搞经济方面的报道,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宏观调控,什么叫新农村建设啊?”我感到吃惊,从平时老实巴交的小叔嘴里居然蹦出这样时髦的词汇来,我笑着说:“小叔你一个种地的,还挺关心国家大事。”“以前我是不关心,现在我觉得这些事跟我关系还怪大哩。”于是小叔跟我算起账来,2006年光是减免农业税和各种杂费,以及粮食补贴,就获益300元左右。而他农闲时卖花生,风里来雨里去一年也就挣一千多元。“你满意不满意?”“呵呵,那是当然满意了。”小叔笑了。这是小叔少见的一次如此开心的笑。 当然,小叔肯定不知道另一个词汇:公共财政。也不清楚他得到的减免和种粮补贴正是中央政府行使公共财政职能而向各地农村下拨的财政资金。 今年的国家预算报告对财政支农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数字是: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3397亿元,2007年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是3917亿元。其中,2006年比上年增加422亿元,2007年比上年增加520亿元。 总体看,2006年财政支持“三农”具有力度大、政策实、措施多、机制新的特点。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制定出台《烟叶税暂行条例》。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转移支付782亿元和250亿元。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二是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这些补贴包括:对种粮农民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的增支实行综合直补;根据石油价格调整情况,拨付渔业等行业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符合我国国情、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管理比较规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三是顺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安排资金150亿元和211亿元,并对部分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达学校,平均每学年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四是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五是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长远发展。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积极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机制。 国家预算报告在2007年财政重点支出安排中,用了最大的篇幅对2007年各项支农惠农财税政策作了说明。仔细研读,可以看出,2007年,中央政府仍然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这样一些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支农资金继续保持“三高”——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二是新增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土地出让收入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三是支农补贴力度增加,其中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分别比2006年增加14.2亿元和六亿元。四是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补助支出30亿元,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五是把发展农村生产、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六是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和贫困县进退机制。七是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安排试点地区农信社保值贴补利息资金19.56亿元,支持农信社改革,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0亿元,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