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两 会 国 内 国 际 深 度 财 金 产 经 商 情 人 物 现 场 互 动 视 角 文摘频道 观点频道
 
针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增长 国内外出现担忧之音
    2007-03-06    本报记者:曹滢    来源:经济参考报
  跨国公司活跃的研发行为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行政主管部门相继设立了专题调研组,对一些研究机构更是跟踪研究多年。在他们中,有一种充满疑虑和不安的声音屡屡敲击着决策者的视听神经: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大肆扩张会不会使得东道国科研成果“外流”?是否会对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威胁?
  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中国本土企业由于市场环境、内部机制方面的原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本来就少,而外资企业在与国内机构的竞争中已处于优势地位,人才吸纳力又那么强。如果国内机构和企业应对不当,有可能进一步被削弱创新能力,增加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导致我国已有的研发规模下降,技术开发活动被“锁定”在跨国公司的依附地位。
  有意思的是,外国人其实比中国对此问题更加敏感,2005年年初,美国《商业周刊》一篇封面文章就写道:跨国公司在“研发外包”方面是否已经走得太远?是否会削弱母公司的研发能力,并在发展中国家培育起强有力的竞争者?
  “对于外资研发热潮,既不必妖魔化,也不要天使化。”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调研”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梁正说。他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研发投入并不会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出现过剩的局面,相反,外资研发带来的冲击,会刺激国内企业加强研发。在科研体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给国内机构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从长期看,实现对华技术转移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许多作用是隐性而缓慢实现的。
  调研组2004年以来对289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研发机构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为,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研发投资,是其基于对全球竞争格局和中国区位因素判断的战略决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一大趋势,而不是怀疑、拒绝和排斥。至少就现阶段而言,跨国公司投资研发带来的机遇要大于挑战。
  一些中国研究者认为,外资研发机构对中国人才的使用,扩大了高学历人员就业,提升了中国的人才使用效率,也为中外研发人员创造了大量、密集的知识交流机会,产生人才的“增量效应”。另一方面,外资研发机构正在从过去主要从事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应用开发,向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转变,并在其全球研发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区域中心。这无疑有利于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而另有专家则指出,一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的研究院,到成果转化的工程院,到产品汉化的中国技术中心这样一条完整的研发及产业链,并不存在中国“产学研脱节”这样的制度约束。外资研发成为了中国科研队伍的强劲竞争对手。“事实上,外资研发机构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往往以一种半成品的状态返回母公司,最终的专利和技术成果体现在境外,同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限制了知识和技术在中国的扩散。外资研发机构成为‘飞地’,基本没有显形的知识溢出。”从这个角度看,相当多的外资研发在短期内对我国的技术进步没有明显作用。
  诺维信的中国研发中心总监察卡森劳希望通过记者表达他对中国“自主创新”的看法。他说,中国加强自主创新,不应当关起门来创新。而是应当更多地合作。“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和科技大国,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合作是正确的。如果在研发领域拒绝合作,那么将会影响到科技和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他还提醒中国的科学家,应当提高专利保护意识,一些重要技术不但需要在国内申请专利,也要在国际上申请三方专利。否则,有可能造成我国现有技术的“反向溢出”。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自主创新并不是拒绝引进,也不可能从零做起,必须利用一切前人的成果。就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消化吸收工作,培育创新的土壤和环境,而这个阶段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相关稿件
·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新特点 2007-03-06
· 一项专题跟踪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最看重知识产权保护 2007-03-06
· 跨国公司纷涌中国搞研发 2007-03-06
· 陈工孟:创新技术要变成创新经济 2007-03-06
· 朱少平:风投产业进口不顺出口不畅 2007-03-06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工作人员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