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3-04 本报记者:赵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我今年重点关注药品安全问题。”北京21世纪饭店的一楼咖啡厅,刚一见面,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医学部教授迟宝荣就快人快语地对记者说。 她说:“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不吃药,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一旦质量发生问题,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谈及2006年在黑龙江和安徽发生的两起药品安全事件,迟宝荣说:“作为一名医生以及医学院教师,我感到很痛心。这说明目前的药品生产,从审批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安全隐患。” 迟宝荣认为,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素养、制药企业盲目降低成本、缺乏有效的抽检机制是导致重大药害频发的最主要因素。“比如‘齐二药’事件,有毒原料从进厂、验收、检验等各环节都顺利过关,11个化验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会做图谱分析操作,最后出厂销售也是一路畅通,简直令人震惊。”她说。 “还有企业为了占有市场,不惜降低成本。”迟宝荣补充道,“据我所知,‘欣弗’出厂价是2.7元,医院卖给患者38元,中间99%的利润被药品流通环节盘剥。一瓶饮料卖三块钱,而‘欣弗‘的成本还不如饮料。” 她在向大会提交的提案中指出,抽检是保证药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由于检验经费不足,规定的抽检指标和数量经常难以完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