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电视企业陆续公布中期业绩报告,整个电视行业哀声一片,大多数企业陷入了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尴尬,部分舆论甚至认为整个电视行业将迎来最艰难的发展时期。电视企业为何频陷危机?这背后反应了怎样的市场逻辑?《经济参考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家电产业问题专家罗清启先生。
业绩低迷关键在于企业封闭
《经济参考报》:随着各大彩电企业纷纷爆出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信息,业内舆论认为这意味着整个行业再次迎来市场“寒冬”,大多数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市场衰退带来的发展危机,怎么看待此次电视行业出现的低迷现象?
罗清启: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市场性变动带来的结果,而是大多数企业固有的发展逻辑使然。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在大谈互联网思维,似乎从互联网电视开始整个电视行业便开始谋求向互联网转型。但事实上,向互联网转型不应该是仅仅利用互联网工具推出可以上网的智能型产品,而更应该体现在利用互联网方式以及背后带来的发展模式的颠覆上。
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最大转变就是开放,它让整个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像阳光下的沙粒一样,完整可视化地显现在所有产业角色面前,而这不断强化了用户在整个产业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目前用户主导思维正让所有产业角色都开放地聚合在用户需求之下,各大角色根据用户需求去整合产业资源,特别是在电视产品的泛内容化转型正在颠覆传统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开放式整合正成为所有电视企业面临的最大发展课题。由此看来,与其将电视企业的衰退归结于市场衰退,不如将其视为企业封闭发展带来的恶果。
“圈子”的大小决定企业规模
《经济参考报》:智能化转型正在让电视行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内容商、制造商等产业角色合作正成为一种趋势,近期海尔就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新型智能电视。企业这些举动的背后反映了什么趋势?
罗清启:整个产业出现的这种变革实质上是发展逻辑颠覆的一种显现,反映了电视企业从此前的价格战、概念战转向价值战、平台战。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产业变革方向就是开放,而开放不仅是面向不同的产业角色,更重要的是面向用户。毫不夸张地讲,未来电视企业的大小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开放程度,或者说是所搭建生态圈的大小。从当前业内的抱团融合现象看,大多数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单项的,也就是说,要么是基于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要么是基于用户资源的整合,真正实现两者兼顾的较少。按照这一方式去衡量海尔与阿里巴巴之间的合作会发现,两者都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同时又扮演着不同的产业链角色,所以说他们之间的整合实质上是基于用户需求的一种资源整合嫁接,为用户提供的是一个更大的资源价值整合平台,这对整个产业来讲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电视的未来不是电视
《经济参考报》:在电视快速智能化转变的背景下,整个产业分工链正加速重组,而大多数电视厂商虽然喊出了转型、创新的口号,但鲜有明确的颠覆性做法,大有抱定制造不松口之势,对此您怎么看?
罗清启:我们不能单纯用电视的思维去看电视行业的发展,因为电视的未来不在电视本身。
一直以来,部分家电企业都存在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只要不断放大企业规模就会提升企业竞争力,但在新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冲击下,这种发展思维实质上是一种保守固化的制造思维,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去看电视行业就会发现,未来电视将不只是电视,电视在当下更多的是作为收看固定电视频道节目的终端,而用户在网络时代对电视乃至智慧终端的要求已经从功能型需求转变为增值型需求,而这个增值型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用户对智能产品带来的生活方式颠覆的一种向往。
所以说,未来电视的发展肯定不是电视产品本身,而是要围绕用户需求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方式,这个生活方式不仅涵盖影音娱乐,更重要的是包含社交、购物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在内的新价值包。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海尔阿里电视可以看作是对未来电视发展形态的一种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