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中国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不仅数量多,预期收益率也大幅飙升,掀起了新一轮的理财热潮。
数据显示,6月15日至28日的两周时间内,中国70余家银行,发行了1137款理财产品。不少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超过5%,远超3%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水平,受到不少短期资金持有者的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部分银行对流动性管理不谨慎,贷款过多。受到相关部门整治虚假贸易、年中存贷比考核将至等因素的叠加影响,银行在短期内资金面非常紧张,迫切需要通过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王女士,曾在6月下旬的一天里收到同一家银行3条推荐理财产品的短信。第一条显示:“期限36天和56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8%至6.6%(年内最高)。”第二条显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5.8%-7%”,第三条则变成了“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6.8%-7%”。
“想到了收益要上涨,但没想到会这样高。”王女士说,“自己已经买了一款预期收益4.6%的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后悔都来不及。”
与传统的银行存款不同,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得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或购买相关的金融产品,在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
作为百姓投资的重要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已在中国已兴起多年。自2005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中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高达6.7万亿元。
进入7月份以来,银行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理财市场回归常态,收益率大多跌破5%。但一些业内人士担忧,无论是此前集中发售的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近年来银行理财总体规模的膨胀,都有一些风险隐患。
从经营角度看,银行理财现在承诺的高收益,增加了银行自身经营的成本,甚至可能侵蚀银行的正常利润。从监管角度看,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与证券、信托、保险有了业务交叉,“监管套利”也将促使银行热衷发售理财产品。
此外,近期几款银行理财产品在到期后,未兑现预期最高收益,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也逐渐打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孙建华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是建立在居民对银行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兑付风险出现,客户都会找银行“索赔”,会使银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