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证监会的消息显示,3月27日,主板发审委将召开2013年第30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审核中国平安26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事宜。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成为IPO投石问路、提前重启的前奏。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12月中国平安董事会通过了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的决议,拟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的可转债,票面利率不超过3%,用于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并增强资本实力,满足公司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核心业务快速增长的资金及资本需求。中国平安可转债发行计划原本已于今年2月到期,后经股东大会批准,将时间延期12个月。 对于中国平安260亿可转债可能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分析师们大多报以相对乐观的态度,招商证券此前表示,平安本次260亿元的可转债规模适中,对市场冲击较小。此外,可转债自发行结束之日起六个月后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而实际转股时间又取决于公司股票的表现和投资者的偏好,所以和公开或定向增发相比,可转债的摊薄效应将逐渐释放,因而享有较高的市场接受度。 不过,在悲观者看来,中国平安资本偿付率充足,其260亿可转债的发行,意义已经超越了其本身:适逢证监会换帅,在审企业的财务审查进行到券商末期、市场对于暂停5个月之久的IPO开闸预期不断加强的时候,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试探市场的举动。另一方面公开资料显示,证监会发审委(包括主板和创业板)上一次召开发审会议还是在两个月前的1月21日。而在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看来,中国平安的260亿可转债不应当被过度解读,他表示,可转债介于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之间,对市场造成的冲击较小。 另一方面,来自证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21日,IPO在审企业撤离的情况远逊预期。上周,创业板仅有4家拟上市企业宣布终止审查,主板和中小板则仅有两家。2013年以来,创业板共有36家拟上市公司宣布终止审查,主板和中小板则共有12家拟上市公司宣布终止审查。截至目前,在创业板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仍有307家,在主板和中小板排队的企业则共有534家。也就是说,在券商自查仅剩一周左右时间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仅有48家企业宣布终止审查,远低于此前的预期。不过,北京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多数拟上市公司的自查工作目前仍未完成,即使上报申请撤材料之后也需要一定的审核时间,因此并不能排除未来的一周出现申请撤离IPO高潮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