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当前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在陆续出台。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启动、一些重大的在建项目复工、扩大内需的政策调整、结构性减税,以及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多个敏感行业的门槛等。这些都意味着“稳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全面启动。
从中长期的效应来看,所采取的政策工具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投资可以加大对西部地区及农村的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及建立起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前者在于调整当前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关系及增加居民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后者在于如何为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确立现实的切入点。因此,“稳增长”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民生性十分突出。很多项目不仅包括了铁路、公路及城市基础建设,也把直接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项目纳入到了该投资范围。比如,宽带入户、教育卫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不过,对于这样的政策思路,市场理解可能相差较大。这种差异性使其既无法认识到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中长期目标,也没有理解所采取政策工具的不同。比如,当看到国内4至5月新增贷款不足时,有市场人士认为,疲弱的信贷反映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太慢。因此,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央行要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的力度。如要加大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力度,保证市场流动性充足;要尽快动用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下调基准利率,以增加企业信贷需求,刺激企业投资欲望等。
但实际上,这种观点不仅没有真正理解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及所采取工具的实质性,而且没有理解当前中国货币体系及利率工具对市场的作用。一般来说,从形态上看,中国货币体系和利率体系与发达国家没有多少差别,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基准利率是银行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而国际上多数国家的基准利率都是货币市场的拆借利率。前者是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的直接管制,后者则要通过市场多次转换才能影响到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时,国内银行利率还有一个“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及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的制度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并非是价格上的竞争,而是信贷规模的竞争。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成了央行货币政策使用最为频繁的工具。当前国内银行信贷需求减弱,并不在于利率高低,或利率过高使信贷需求下降,而是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放出贷款。
因此,如果希望放松银行信贷来刺激经济增长,那么就可能走向如2008年下半年那样过度信贷扩张之老路。只要货币政策有些许放松,那么新一轮的过度信贷扩张又将发生。因此,在计划2012年信贷规模为8万亿的基础上,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不宜过度放松现有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仍然是坚持让今年的信贷规模及货币增长回归常态,只是采取预调微调的方式。否则,要达到“稳增长”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同样会如2008年下半年那样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少后遗症。“稳增长”不可走2008年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