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个月中,A股市场开始悄然显现风格转换,蓝筹股渐受投资者青睐,绩差股则遭市场“抛弃”。
这一趋势在近日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变得愈加明显。这也令市场参与各方密切关注:告别沉寂之后,蓝筹股何时真正迎来“春暖花开”?
制度改革引领 蓝筹股渐显“发力”迹象
紧随创业板退市制度正式出台,沪深证券交易所也开始就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公开征求意见。管理层就建立股市淘汰机制推出的“组合拳”,令A股市场的风格转换开始加速。
“五一”节后,沪深股市连续三个交易日红盘报收。期间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3.39%,上证综指涨幅仅为2.33%。4日当天,前者涨幅为0.91%,几乎为后者的两倍。
事实上,进入2012年以来,蓝筹股已经开始悄然“发力”。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收盘,沪深300指数年内累计上涨15.78%,强于上证综指同期11.5%的涨幅,更大幅跑赢创业板指数近18个百分点。
长期遇冷的蓝筹股缘何渐受青睐?国泰基金投资总监黄焱表示,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改革的推进,以及管理层一系列增强市场买方力量的举措相继出台,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式、投资逻辑和投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其累积效应对蓝筹股的市场表现形成了提振。
“随着退市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未来我们有可能看到创业板某些小盘股股价大幅‘缩水’的情况,这必然导致更多的投资者向蓝筹股转移。”银华鑫利基金经理王琦说。
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截至5月4日,沪深300指数平均市盈率为12.39倍,与今年2月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为蓝筹股“喊话”时的水平大致相当。而沪市平均市盈率已由当时的约14.4倍回落至当下的13.08倍,与沪深300指数趋于接近。
“炒差”成风 投机文化放大有损市场发展
年报数据显示,去年沪深两市共有23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超过100亿元,总计实现净利润1.22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六成左右;其业绩增速达到20%,也高于全市场11.58%的水平。
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稳健的盈利能力的蓝筹股,理应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然而,理论和现实之间似乎有着难以消除的距离。
多年来,A股市场热衷于“炒短、炒小、炒差、炒新”,蓝筹股却常常乏人问津。而在投机盛行、蓝筹股遇冷的市场现象背后,除了理性投资文化的缺位之外,更有着深层次的制度根源。
背负着为国有企业解困使命诞生的中国股市,始终无法摆脱“重融资、轻回报”的特征。另一方面,A股市场对新股发行采用核准制,使得“壳资源”弥足珍贵。为保住上市地位进行的资产重组甚至“报表重组”,令许多绩差股股价频频异动,甚至出现“一飞冲天”的奇迹。在这一背景下,投机资本偏爱垃圾股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任由投机文化无节制放大,就是对长期投资者的挤压。长此以往,就难以形成相对平衡的投融资循环机制。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淡化,也不利于资本市场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资深媒体人董少鹏说。
蓝筹春暖花开 尚需更多制度政策引导
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老师、“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曾经说过:“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诀精炼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
相对于“富贵险中求”的投机者,价值投资者关注的是价值被低估尤其是被严重低估的投资对象。这恰是A股蓝筹股群体的优势所在。
然而,仅有安全边际显然无法吸引资金介入并长期持有蓝筹股。业内专家表示,蓝筹股要真正迎来“春天”,尚需要更多制度和政策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更多风险收益特征相对稳健的大资金的同时,管理层正着手通过改变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来引导资金投向蓝筹股。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测算数据显示,如果严格要求股票方向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和基金契约中的业绩比较基准相符,可能导致基金业调仓2000亿元买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从这个角度而言,后市“蓝筹行情可期”。
一些机构则建议,借鉴成熟市场经验,通过引导性的税收体制,鼓励投资者对蓝筹股的长期投资行为。中金公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目前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税收体系较海外成熟市场而言相对简单,如果能在印花税、股利税、交易税费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对待,对长期投资的收益实行一定程度的减免优惠,可以有效抑制短期投机行为,鼓励、引导投资者逐渐向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靠拢。
种种迹象表明,眼下市场资金已经开始显现向蓝筹股集结的迹象。两个版本的沪深300ETF近日结束募集,并获得了首募逾500亿元的成绩。近期正在或即将发行的新基金中,蓝筹风格基金也占据了相当比例。
如果说本身的投资价值使蓝筹股具备了“入春”的条件,那么在制度和政策“暖风”的不断吹拂下,这个群体或迎来“春暖花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