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姜价遭遇大“跳水”,达到近几年最低水平。
记者:今年呢?
生姜种植农户:今年绝对得亏。
解说:生姜、白菜价格为何波动如此之大?“姜你军”究竟将了谁的军?《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们话题的关键词是“菜价”。去年飙升的生姜的价格今年遭遇了大“跳水”,在有一些产地它们的市场批发价从最高的9.6元/公斤暴跌到了0.7元/公斤,达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
其实,不光是生姜,最近大白菜的价格也从去年的一元多跌到了现在的一毛多,生姜、白菜这样的一些价格为什么会波动如此之大呢?又该怎样应对经济作物出现的暴涨暴跌的怪圈?今天节目当中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现场我们请到的两位评论员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教授,郑风田教授;以及我们财经频道的评论员刘戈,欢迎二位!节目一开始我们来看一看相关的报道。
记者:去年你能挣多少钱?
生姜种植农户:(除了本钱)能挣9000块钱。
记者:今年呢?
生姜种植农户:今年绝对得亏。
解说:今年“姜你军”不再风光无限,在生姜主产地的山东安丘采购价在三四毛钱之间徘徊,而去年这个时候,每斤能卖4块钱左右,很多种植户谈起生姜价格的下跌显得愁眉不展。
生姜种植农户:这个姜要卖到1.2元才差不多,低于这个数就折本。
记者:你这个姜卖不卖,这么低?
生姜种植农户:这些低卖它干什么,卖折本,还不如存起来好。
解说:种姜的农民着急,从事生姜生意的外地客商也有些焦虑,这位从事生姜生意十几年的安徽客商说,去年大家都赚钱了,今年就得赔钱了。
安徽宿州生姜经销商:跟去年相比是差狠了,也没有什么利润,(种姜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利润,老百姓得不到利,我们也得不到利,我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解说:山东省农业厅的调查显示,目前安丘市姜蒜批发市场,生姜交易价为0.8至1.2元/公斤,最低跌至0.7元/公斤;潍坊市出口企业生姜收购价为1.0-1.2元/公斤,龙头企业按合同价收购价稍高为2.4元/公斤。
据测算,今年每亩生姜生产成本约为6000元,按目前价格水平,姜农种植一亩生姜大约要亏损1500元左右。面对价格低迷的尴尬现状,一些姜农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家里挖上几个井窖,把生姜存起来,待价而沽。
在上海江桥批发市场,一辆辆装满生姜的运输车,正在等待卸货,蔬菜经销商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一车姜一天就可以售完,但是眼下,已经过去两天了,却明显卖不动。
经销商:来了之后货都卸不下来,销量相当少,价格也非常低,我跟家里说,这里货卖不动了,卖不动,收的货先在家里压一压,临时不往这发。
解说:新华社援引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生姜价格大幅低于去年同期,11月2日价格同比下降45.5%。
主持人:仅仅短短一年的时间,风景完全不同,我想所有的人都还记得在去年的农产品市场上,这个生姜价格节节上涨的这个情形,所以老百姓才会把它称之为“姜你军”。
刘戈:对。
主持人:但是今年呢,就完全不一样了,刚才短片当中我们看最低的已经降到每公斤7毛钱了,这种大涨大落,刘戈你怎么看?
刘戈(财经频道评论员):确实就是因为去年涨得太高了,“姜你军”去年是把城市里的市民给将住了。那么我自己有一个体验,在去年冬天的时候,到超市里头带了五块钱说,买一点姜,人家那个摊贩就不卖给你,说我没法称。
主持人:根本买不了,是吧。
刘戈:对,对,那么也就是说这个现象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那么今年的话,一下又跌这么多,就是因为去年价格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它本身的话,大家对于这个姜对它的价值的一个认识。
主持人:而且我们姜农的积极性因此就被调动起来了。
刘戈:对,对,那么所有的地方,很多原来种过姜的,没种过姜的,现在的话,都加入到种姜的大军里面。
主持人:其实经济产品价格的暴跌对农民的伤害也特别大。
刘戈:对,那么现在呢,姜这么多,去年因为姜的价格那么高,所以很多农民把自己原来种别的作物的地,现在都转成种姜了,那么尤其是这些新的姜农,他们对于市场的变化,一无所知。
所以的话,非常辛苦地种了一年,而且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一亩地种姜的话,大概要几千块钱的投入,那么这样的一个高投入完成了以后,千里迢迢,我看到报道,拉到像南方,从山东拉到南京,几千公里,那么最后拉到了以后,去了一看价格只能卖到几毛钱一斤,这样的话,对于这些农民心里的打击的话,可想而知。
所以的话,这种暴涨暴跌的话,真的是去年的话,姜是将了这个市民一局,现在翻回来的话又将了农民一局。
主持人:其实我们在这些产地采访的时候我就发现,去年这些姜农脸上的喜上眉梢,完全被今年的愁眉苦脸所取代。刚才短片当中我们也看到,他说,你种一亩的生姜,你可能就要亏1500块钱,问问郑教授,去年节节高升的生姜价格,今年为什么突然间就往下掉头“跳水”?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今年要不“跳水”才怪呢,因为农产品这几年一直没有走出暴涨暴跌的这个过程。
刘戈:对,过山车。
郑风田:过山车,因为和种粮食相比,因为季节好的时候,这个姜应该是暴利,一亩地比如说赚个五六千,或者甚至上万都是可能的。但是你种粮食,一亩地500块钱,顶多可能有1000块钱了。
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它的门槛也不是很高,其他农民都看到这个信息了,所以都大规模的种。这个时候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所以价格自然就暴跌了。
所以我们国家,我想提醒提醒农户,今年价格暴涨,一定是明年有可能暴跌,千万不要跟风。
主持人:所以提前给这些姜农们提个醒。
郑风田:对,已经是一个规律。
刘戈:但是就是农产品这种波动性,就在于它没有规律。有的时候,在前几年也发生过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就说,它又连续两年上涨,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又心存侥幸心理,去年涨,今年还会涨,所以在这个时候,发生一个判断的一个失误。
主持人:郑教授,你觉得有没有规律可言?是不是真的是一年低谷、一年高峰?
郑风田:正常情况是这样的,但是有些地方搞了很多办法,降低这样波动的幅度,比如我可以通过储藏和加工,就能缓解。
主持人:应该有一些人为的因素。
郑风田:对,新加入吃了很大的亏,你看到价格好的时候,你什么储存措施都没有,然后你到点卖,卖不了就坏掉了,所以这个时候,损失是这些新加入的种植者。
主持人:我们也来看看网友如何看待这件事,“受去年姜价大涨影响,今年农民种植生姜积极性高涨。此外,去年生姜价格处于高位时,部分姜农储存了大量生姜待售,今年的价格持续下跌,高价储存的生姜不仅无法顺价销售,还挤占了新姜的储藏能力。”
其实大家看到不仅仅是生姜的价格出现了这样的波动,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了白菜、土豆等等,也出现了一些滞销的现象,这一些经济作物的价格也是一路往下走,我们来看一看。
解说:山东枣庄大桥蔬菜批发市场是鲁南苏北最大的蔬菜市场,主要交易产品是秋冬白菜,现在本应是最忙的时候,但《经济半小时》记者日前调查发现,这里显得有些空荡。
当地白菜种植户:这还开始,都没来收呢今年,都愁死了。
当地白菜种植户:没行情,人不来收。
解说:大桥蔬菜批发市场是山东南部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但是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市场,今年入冬就遭遇冷清。
王清军(大桥蔬菜批发市场经理):去年占满马路呢。
记者:能有多少户收购商?
王清军:得有50多户。
记者:然后今年全空了,是吧?
王清军:嗯,对。
解说:在枣庄市,大桥市场的白菜收购价是0.12元/斤,滕州市场0.09元/斤,肥城市场甚至只有0.05元/斤,价钱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可是收购商还是少得可怜。
记者:您分析销量不行主要是因为什么?
当地白菜收购商:太多,广州一个市场上100多车,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全部就得扔。
记者:为什么都得扔掉?
当地白菜收购商:当天卖不掉,第二天就得烂。
解说:作为山东蔬菜主要销售地区的北京,在北京新发地市场,今年的蔬菜批发价格与前两年相比低了不少。像白菜、萝卜、土豆等品种,批发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左右,白菜下降幅度更大。
刘通(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要跟去年同期比,白菜价格下降是比较明显的,像今年大白菜我们市场批发价钱,主流价钱就在(一斤)一角五左右,在(一斤)一角四到(一斤)一角六之间,这是它的价格。去年这个时候白菜批发价钱,是五角到五角五(一斤)之间,这个相比较起来,今年比去年下降了将近80%,下降幅度是比较大的。
解说:在新发地市场,记者竟然很难找到山东大白菜,河北等周边地区的供应量就足以满足北京市场,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些曾经红火的交易市场,现在冷清了不少,在刚才记者的调查当中,你也看到,有一些地方的白菜市场的确很箫条,而且价格从一块钱掉到了一毛钱,好像还无人问津,到底白菜滞销的原因是什么?
郑风田:白菜过去是北方居民的冬天的主菜。
主持人:对。
郑风田:但是现在反季节蔬菜特别多,冬天很多居民能买到其他的一些蔬菜,所以储藏大白菜的习惯慢慢越来越少了,目前又集中上市,所以出现一种滞销很正常,尤其是去年价格很好,今年价格应该是往底。
主持人:它不再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必备品和必需品了。
郑风田:对,过去阳台或者是房前屋后都储藏很多。
主持人:对,如果不存冬季的大白菜,整个冬天没菜吃。
郑风田:或者是有的菜特别贵,你也买不起,大白菜是最便宜的。但是现在呢,因为南方的很多菜冬天运过来了,价格也不是很贵,所以大白菜就是选择之一,所以我想可能这也是今年大白菜滞销的一个原因之一。
主持人:我觉得菜农可能特别难理解今年的这种局面,你看去年可能一斤八九毛钱大家都抢着要,现在我都降到一毛钱了,怎么还没有人来呢?
刘戈:其实大白菜,一直对于农民来说,都是捎带角种的,因为它一直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作物。因为你看我们经常一说起来,做广告的时候,都说什么什么都卖成白菜价了,本来就是一个很便宜的东西。
但是去年的时候,突然一下身价倍增。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韩国它的泡菜的需求特别大,那么由于它本国受灾,所以一下降低了关税,那么这个时候,山东又是这个大白菜的主要的出产地,所以大量的产品被高价卖到韩国以后,这引发全国市场的一个白菜价格的一个上涨。
那么尤其在今年,大白菜一般的话都是在八九月份,这个时候,在北方,在北方这个时候在种,这个时候开始种。也就是说,它是在玉米,比如收完了以后,然后最后再利用剩下的这一点深秋的时光来种大白菜。
那么这样的话,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又传出来韩国今年还会欠收。所以大家种的这样一个热情就特别高,而且门槛也低吗,谁家都可以种,然后一下子这样的规模又非常多。
主持人:面对这样的一种大起大落,我们的心情应该是很复杂的。因为我们常常都会说,菜贱伤农,但是菜贵又会伤民。到底什么样的解决之道,可以一方面让我们稳定好菜篮子;另外一方面,又能够维护好我们菜农的这些利益呢?稍候的节目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关注市民菜篮子,又要关注农民的菜园子,农产品价格能否走出暴涨暴跌的怪圈?《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来,继续在今天的《今日观察》节目当中来关注菜价的问题。在去年的农产品的市场上,我想很多人看到了农产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所以呢也引发出了像“蒜你狠”、“姜你军”等等这样的一系列特别的称呼。但是今年我们看到这一系列的经济作物的价格却不断地在走低,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
解说:去年,大蒜、生姜、棉花、土豆等多宗农产品价格曾达到历年来的峰值,但今年却普遍遭遇下跌行情,不少农产品价格一度跌至成本线上下。
九、十月份,内蒙古的土豆大丰收,仅乌兰察布市土豆产量就超过77亿斤。可伴随丰收,价格也出现暴跌,去年的收购价是一斤一元钱,今年一斤也就卖两毛五左右。
再说生姜,受去年姜价大涨诱惑,今年农民种植生姜积极性高涨,不仅山东主产区增加了种植面积,河南、辽宁等地农户也开始种植生姜。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种,供给过剩,造成价格暴跌。
杨春强(山东安丘市农业局副局长):要解决好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应该是任重道远。现在某种程度上讲,农民不缺技术,缺少的是有效的市场信息的指导。
解说:为应对今年生姜价格暴跌的情况,当地动员100多家生姜深加工企业增加库容,扩大生姜收购,拉长产业链条,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关键还是结构不合理。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在相当范围仍然没有摆脱“一家一户闯市场”、 “跟风生产”的生产方式。
人民日报文章:有关部门调控监管应当统筹兼顾,不应只在菜价高涨时实施,菜价低迷时,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切实维护菜农合理的收益。既关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关注农民的“菜园子”。
主持人: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这些经济产品的价格出现了暴跌,但是更令人焦虑的是不少的农产品竟然也出现了滞销的现象,其实这是一个怪圈,当我们看到丰收之后,本该有的丰收喜悦,却被价格的暴跌这样的一些痛苦的心情所替代。
我们来问一问两位嘉宾,其实刚才小片当中,总结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说大概是因为我们现在分散的小农生产,让大家盲目地跟风,你得到的信息不准确,所以才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你们同意这种分析吗?
郑风田:我想这只是原因之一,实际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农民知道价格老是暴涨暴跌,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民加入进去。所以我想有以下原因:第一个就是我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这个价格差太大了,粮食作物一亩四五百块钱不错了,但是经济作物搞好了话,一亩赚好几千呢。
刘戈:两三万。
郑风田:这个很正常。
主持人:这个更诱人。
郑风田:对,很诱人,所以有很多农民愿意赌一把,这是第一;第二个就是目前有一些商业性的农户,他原来可能是打工赚了一些钱,现在发现……
刘戈:就是前农民。
郑风田:对,前农民。
刘戈:现在又回来。
郑风田:他有很强的商品意识,他看这个市场价格很好,那么他又借了很多钱,也贷款,到农村包地去,一种,种个几千亩。你看这几年,包括海南的香蕉农,江苏的这些西瓜农,还有内蒙的土豆农,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大量地进来之后,一下子种植面积大大地增加;
那么第三个部分地区呢,可能出现我想打造一个土豆都,我想打造一个蒜都,想扩大本地的知名度的种植面积,而不了解全国市场的变化,这样农民可能想着既然鼓励种,我就多种一点,所以就出现这样一种就是过量的供给导致失衡。
主持人:刘戈,你分析还有什么样的原因?
刘戈:我补充一下,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的变化,可能也是导致现在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原因之一。
就是以前,这个农业产品的价格大波动的话,一直都有的,以前小的时候,我们就有买爱国大白菜这样的经历。
但是呢,后来为什么这些年的话,这些价格波动越来越大,而且你从道理上来说,我们的信息系统,我们的这个政策水平,应该是越来越高了,但是波动却越来越大了。那么我想的话,它跟生产水平,就是这个生产和供应方式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就说以前基本上都是每一个城市在郊区有蔬菜基地,向本城市来供应。那么现在的话,在全国形成了一些比如像山东寿光这样的。
主持人:批发中心。
刘戈:大型的蔬菜生产基地,那么很多城市,不再依赖自己的郊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以前郊区本地的农业部门是可以向农民有一些预警的,农民自己也能有一些感受。
那么现在形成了全国性的或者是很大区域性的这样一个市场以后,个人、个体、小农户对于整个市场行情判断,更是手足无措了。
所以从这点来说的话,我觉得可能就是说,这个信息系统怎么样能够更大范围的建立起来信息系统。
主持人:农产品的价格,一方面连着农民,另外一方面,其实就连着市民,所以这当中可能会有一些两难的选择。怎么样一方面我们可以稳定菜价让市民受益?另外一方面,又不能让我们农民吃亏,你们觉得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郑风田:我想可能当务之急,应该市民携起手来,跟农民一块抱团取暖。
主持人:就像我们在微博上常常会转发这样的信息。
刘戈:比如那个土豆,通过这种方式,确实是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可能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小生产大流通的这种方式能不能解决。其实有一些,比如说日本,他们通过过去的几十年的实践,就是通过农业协会的这种方式,那么最后呢,对于整个生产的信息,销售的这种服务,产品的这个籽种包括等等的话,在生产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政府扶持、农业协会协调的这样一种机制。那么最后让单个农民,他判断的失误所引起的风险的话,能够降到最低。
郑风田:以后长远解决卖难、买难的问题,也是要加强这种之间的对接,就是订单农业,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然后在生产之前就已经找到销路了,所以对接订单农业,农民专业组织化,这是未来的途径。
主持人:所以咱们农民未来。
郑风田:当然政府也应该告诉农民,种经济作物风险很大,种粮食作物是旱涝保收的,不要轻易地种经济作物。
主持人:我们也看看网友如何来看待这件事,“大部分菜农种植蔬菜是有点像炒股,价涨就多种,价跌就少种。按照这种选择,我国的菜价也就呈现出这样的一张路线图:菜价高,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上升;随后菜价下跌,种植面积减少,菜价再度上扬,涨跌反复循环。
就这个问题我们也采访了我们的特约评论员,马上听听他们的观点。
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要想使农产品走出一哄而上,菜价暴涨或者是一哄而散菜价暴跌,那必然要构建一个相对畅通的产销,首先是政府这个方面,应该保持一个相对长远的和持续的一个信息透明的一个渠道,要构建相对有利于生产经营户的一个体系,那么在国外很多都是要给他们要补贴,或者是要定期要发布相关的信息引导生产。
第二点就是农产品的生产户,尤其是经销商,要对市场要做好对接,那么这样就要求他们有一定的信息的通道,有一定的经营实力,包括在全国网络的构建。
陈明钧(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这个怪圈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种植面积的不稳定,种植面积忽多忽少,就造成了产量的忽多忽少,产量的忽多忽少就造成了价格的暴涨暴跌。所以必须要稳定种植面积,应该是要建立蔬菜风险基金,当生产过剩的时候,价格暴跌的时候,政府要动用风险基金,进行收储、加工转化,这样可以调节一下供求关系,使价格趋于稳定。同时要对农民进行适当的补贴,这样农民的种菜的积极性,不至于说因为价格的暴跌,而减少这个种植面积。
主持人:我想农产品的价格,要真正走出暴跌暴涨、再暴跌再暴涨这样的怪圈,才能够真正惠民和惠农,那么如果要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开始做的是什么样的事?
刘戈:我觉得还可以考虑在降得太厉害的时候,跌得太厉害的时候,损失太大的时候要有部分的政府补贴,因为在菜价涨的太厉害的时候,那么我们这个时候,为了市民的这个生活需要的话,那么最后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平抑这个物价。那么现在的话,菜贱伤农了,那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一部分合适的政府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