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的券商分析师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行业丑陋的一面。而券商金股成反向指标,也早已成为投资者每年都要谈论的笑话。券商研报为何会成为一场大忽悠?到底是谁在干预他们的言论自由?他们是被机构绑架了还是根本就是合谋者?在卖方研究身后,有着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
第一条利益链连接着券商自营盘。 由于经纪业务本身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一些券商在没有调研的前提下发布利好的报告,引起股价大幅变动,往往是受利益驱使。以宁波联合“锑矿”事件为例,今年3月27日,日信证券发布《业绩拐点“锑”升价值》的研报,称公司土耳其锑矿的中长期价值值得期待。但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告却表明,宁波联合从未接待过日信证券的工作调研,也从未向日信证券提供过任何未披露的信息资料,并称“其所预测的公司今明两年经营业绩严重失实”。实际上,在发布此研报的同时,日信证券公司总部连续三个交易日位列该股买入的第五位,累计买入1994.8万元,由此被指前几日早已潜伏进宁波联合,恰与27日发布报告的时机颇为配合,有自导自演大肆渔利之嫌。
第二条利益链连接着基金公司。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分析师即使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在报告中却不对公众披露,而是要看基金脸色。一方面,分析师最渴望获得的年度最佳分析师头衔的投票者正是基金公司,而这一殊荣与分析师的收入和名气直接挂钩;另一方面,交易分仓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析师的言论自由。因此,券商与基金公司之间普遍存在默契,对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不但很难给出偏空的评级,而且还要进行适当推荐,在业内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三条利益链连接着上市公司。 分析师要想成名就必须得到第一手资料,就必定跟行业的龙头股关系非同一般,甚至与该公司管理层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然而,如果分析师调研某公司,即使给出“中性”评级,该公司下次也很难再接受他的调研,这种无异于“封杀”的威胁,在业内颇为常见,也使得上市公司同样成为券商分析师“不敢得罪”的角色。 在庞大的利益链条中,券商越接近上市公司核心,消息越准确;而消息越灵通、平时越“听话”,则越能获得基金经理的信任,基金的介入也就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好看。对于三方来说,这都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惜的是,一般散户的知情权却被排除在外。(经济参考网综合中国证券报、法制网、上海证券报、信息时报、理财周报、新浪财经、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