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糟糕的不是市场化,而是利益链条下的伪市场。要解决新股发行、并购估值等一系列难题,不从切断利益链条着手,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而回到行政窗口定价,由政府指导价格,更是错得离谱,让证券市场一步退回彻底的行政主导体制。
4月8日,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新股估值定价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在会上,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表示,建立公平的估值定价环境,首要的工作是从制度上切断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利益链条,防止潜在利益冲突的恶劣影响,可谓是点到了要穴。
券商给拟上市公司涂脂抹粉屡禁不止,不仅因为券商看中了承销或者保荐费,更因为现在还有了更密切的利益关联,就是券商直投或者保荐人个人投资,一二级市场几何级数的溢价,才是这些中介商真正追逐之兔。到目前为止,以三高发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或者能够看到券商直投的身影,甚至在进入项目后上市前半年才开始所谓的“风险投资”,这哪里是风险投资,说白了就是利益输送行为。
目前已有20多家券商先后获得了直投业务试点资格,并纷纷成立了各自的全资子公司,例如国信弘盛、华泰紫金、海通开元、国泰君安创新分别为国信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旗下的直投公司,根据规则,券商直投业务范围被限定在Pre-IPO,即只能对拟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并且“投资期限不超过3年”。这使得券商必然成为摘桃子者。
2009年和2010年全年分别有9家和12家有券商直投公司背景的企业上市,2010年全年实现退出的12起券商直投案例获得了平均5.72倍的账面回报。较高的有中信证券的机器人和神州泰岳直投项目,根据华融证券发布的研报,以2010年11月30日收盘价计算,中信证券在这两个项目上的收益率分别高达1106%和1071%。2008年6月和2009年5月,中信证券全资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资分别动用2560万元、2772万元,以8元/股和13.2元/股的价格认购了机器人320万股、神州泰岳210万股权益。2009年10月底,机器人和神州泰岳联袂在创业板上市,一年之后首发限售股解禁。进入2011年,国信弘盛、金石投资、广发信德和国元股权投资4家券商直投公司各自投资的7家公司均成功过会。与市场化PE11.30倍的回报相比,券商直投收益较低,这一事实的背后是,券商直投的风险也较低,同时券商的高价发行让普通投资者付出了代价。
只要结成利益共同体,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必然沆瀣一气,律师事务所为了费用,会计师事务所视上市公司为大客户,券商更不必说,而律师与会计师跟投的也不在少数。表面上,A股的监管之严世所罕见,实际上,在利益的刺激下,所有的监管都形同虚设。所以,才会出现类似立立电子、胜景山河、国联水产这样匪夷所思的案例。只有把利益链条切断,才能从根本上切断中介机构涂脂抹粉的冲动,类似于券商直投加保荐这样的明显荒谬的制度,必须改变。
A股市场化程度不高,权贵身影如幽灵般时时闪现,此时加上券商直投等刺激利益共同体的制度推波助澜,道德风险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市场出现的结果必然是畸高,或者破发后崩溃。在A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几轮破发、暂停新股发行这样的闹剧。这不是市场化之害,而是伪市场化的恶性圈钱之害。
切断利益共同体,让各机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非常重要。如陈东征所说,建立奖优罚劣的监管机制,淘汰报价质量较差的询价对象,提高询价对象整体报价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建立红黑榜,类似于平安、中信等被市场质疑、出现离奇保荐的机构,数次上黑榜之后,必须有相应的惩戒举措,否则上市会变成业绩加人情的大比拼,各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到部委争项目,而券商则是跑步到监管者、发审委处进行游说。这样的现象还少吗?
王亚伟的建议值得考虑,新股询价应覆盖到80%以上的询价机构,主承销商应该拿出大概相当其承销金额的3%,按询价结果,购买所承销股票。笔者建议更进一步,让高报价格者以自己所报的价格购买新股,用资金实实在在地体现什么叫做责任自负。这部分高出市场价的资金可以成为证券稳定基金的来源。
建立切断利益、价格自负的体系,为了自己的利益,询价机构与中介机构也不敢胡作非为。激励制度的改进是新股发行改革的基础。(原载4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