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一季度新增就业289万,数据释放哪些新信号?权威研究机构发布就业调查报告,哪些岗位好找工作?《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史小诺):眼下又快到了大学生毕业要找工作的时间了,那么“就业”这个词呢,总是牵动着民众和老百姓的目光。“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业究竟如何。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一季度的就业情况。新的数据释放出哪些新的信号?近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也发布一季度就业形势最新分析,有哪些求职的岗位竞争最强?哪个城市就业压力大?新的形势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演播室的两位评论员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和刘戈,欢迎两位。首先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一季度的就业的数据。
解说:就业状况和经济平稳运行紧密相连,“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在采取多种措施促就业。
河北从今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创业帮扶资金,对6万人提供创业帮扶服务,凡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有求职创业愿望的未就业的城乡劳动者都可以享受到创业帮扶。
河南郑州,日前下发《郑州市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今后郑州市的社会公益性岗位不仅面对40,50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失地农民也可以申请。
吉林,从今年开始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初创型的小企业可以享受注册资本金30%到50%的政府补助。
一季度就业形势究竟如何?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新数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尹成基说,今年一季度就业形势继续向好,总体保持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32%,全国下岗失业再就业1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40%,登记失业人数919万人,比去年末减少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去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尹成基指出,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为,力争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也发布调查数据,一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关系与去年四季度持平,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匹配比较平衡的稳定状况。就业与民生息息相关,一系列数字背后释放哪些新的信号?就业形势发生着哪些新变化?背后的信息期待解读。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很多一组数据,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数据它是很枯燥的数字,从这个数据背后我们能解读出怎样的一些信息?
曾湘泉:那么从我们国家金融危机以后到现在来讲,总体来讲,因为政府加大投资,四万亿投资,所以就业的形势,从我们这个数据上看,特别是登记失业率看,确实是形势是变得越来越好的情况,那么从我们中国就业研究所的数据,因为我们从金融危机以后呢,做了一个指数来看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登记的失业率,刚才讲了,人保部发的数据是4.1%,那么从我们就业经济指数来讲也是去年第四季度1.05,那么今年第一季度也是1.05,所以我们看这个情况来讲,从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是2009年第一季度是2.61,到现在大概1.05,所以总体来讲形势是变得好起来了,所以人保部这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基调概念就是说总体平稳,反映了目前持续向好的情况。
主持人:总体来说是平稳的。刘戈的观点?
刘戈:对,我觉得这个数字的价值在于它表达了一种趋势,也就是从上个季度,也就是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上,它一直是这样持续增长的这样一种状态,尤其我对比一下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的每年的第一季度,2009年第一季度它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2010年到了289万人,2011年到了303万人,也就是这个趋势是一直上涨的一个趋势,然后从那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呢,是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4.3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4.2,到现在2011年第一季度的4.1,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趋势,从4.3变到4.1这个波动很小。
主持人:好像变化不大。
刘戈:但是我们自己感觉这一段时间宏观经济的变化非常大,现在你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工,如果你现在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然后你的社会保险又没有接续,然后你又失业了,如果你是一个刚刚的毕业大学生,在好几种情况下,还有如果你是主动辞职的等等,这些人你现在都无法反映在这个数字里面,所以呢从这个角度来讲呢,一方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它对于就业很好这样一个趋势,另一方面呢,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数字,由于有它的局限性,也没有和可以作为一个我们宏观经济的这样一个晴雨表这样一个作用。
曾湘泉:对,为什么我们开发说要公布我们中国就业研究所CIER指数,叫中国就业竞争指数,其实跟这个就跟我们登记失业率本身的局限有关系,我记得实际上我们在2008年底的时候。
主持人:4.3%。
曾湘泉:就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实际上,对,我们的登记失业率只有4.3,所以当时很多人,包括我本人来讲,对宏观经济怎么去判断,就业形势说很不好,我到广东去,亲自到东莞的工厂门口去看,那个时候发现就很多工厂关掉了。
主持人:失业的人其实很多的。
曾湘泉:对,很多了,所以我们登记失业率,因为它也有一些也有它的价值,就是从工作来讲,它统计有一定意义,但是我们确实在中国这个情况下,怎么样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动,刚才讲的问题,我们提高劳动率市场的敏感程度,所以呢这个指标就有问题了,因为它覆盖面。
刘戈:曾教授编制一个C指数?
曾湘泉:对,C指数,就是CIER指数,这个指数其实我们用的是智联招聘的数据,大概有2000多万求职者,200多万企业,那么这个公式呢,这个分子是求职者人数,分母是岗位空缺数,那么从这个指标来看。
主持人:可能更加直观一些。
曾湘泉:这个敏感度就很大了,比如说我们在2009年,第一季度就是2.61,那么现在是1.05,你看这个差距特别大,那登记失业率是多少,是4.3到4.1,换句话说你要不发生金融危机你感觉不出来,所以其实我们来讲在中国环境下,我们怎么样去观察、分析、判断我们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特别是就业和失业的情况,其实需要给一个好的指标,好的一个判断。我们把它叫做温度计,就像我们在“非典”时候一样,我们形象讲如果温度计出了问题,那就判断不出来是不是有“非典”是吧,所以那个时候温度计特别重要,所以也有假冒伪劣的温度计那时候出现。
主持人:所以这个城镇登记事业率4.1%,它可能说明一种趋势,但是不能完全具体地说明它的情况,刚才曾院长也是谈到他们学院做了一季度的就业形势的分析,里面具体的内容接下来通过一个片子一起来了解。
解说:今年以来哪些行业的求职竞争最强?哪些城市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季度的调查数据看,就职竞争最大的行业有,航空航天、能源矿产、学术科研和政府公共事业等,而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求职竞争最小的行业,制造业、文化和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的竞争压力较上季度有所上升,其它行业的竞争压力较上季度下降。
从去年底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的逃离北上广的说法,让人们就此展开是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回归小城市?的争论,来看一季度的调查数据,就业压力最大的城市是苏州,最小的是大连,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出现了就业压力下降的态势。
数据显示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一线城市的季度就业申请人数超过6000万,岗位需求人数为2000万,差额达到4000万,而到了2011年的第一季度,一线城市的就业申请人数和需求人数已经接近,都在4000万左右,同时二线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并逐步缩小与一线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差距,调查数据还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城市的就业竞争差异不断缩小。今年的第一季度三个地区的竞争压力持平,2009年二季度东部地区就业研究所指数达到3.0,比中部地区高0.5,而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全国各地区的就业竞争压力普遍下降到1.0左右,而且东、中、西部城市的就业竞争差异不断缩小。
主持人:曾院长刚才我们从你们所做的就业数据当中,看到了有不同地区还有不同行业,它的就业形势有一些变化,能不能告诉我们观众朋友,我们怎样去从这些数据当中找到更好的一种就业的方法和方式?
曾湘泉:我们特别说的是地区行业的情况,那么地区情况实际上我们这次这个四万亿投资下去主要向中西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变化,一个就是中西部其实这个需求在上升,那么这次竞争指数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并不主要是供求的变化,从宏观总的来讲,主要是需求的拉动,我们看需求的不断上升,那么地区层面上去看,那么中西部就变化非常大,它上升很大,另外东中西三个地带差异就缩小了,过去差异比较大,我们知道其实中国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都要到沿海城市,那么现在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中西部起来,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变化特别大,最近《中青报》做一个采访就讲这个问题,大学生就业现在实际上我们要关心二线城市,那么实际上我们看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来讲,它现在的情况,它的供给人数可能还变化不大,或者说它还甚至下降,像北京,因为户籍政策其他原因,那么实际上需求呢,它变化跟我们的二线城市相比它没有增加那么快。
主持人:我们有这样一个供需这样一个平台的信息发布吗?
曾湘泉:现在没有,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二线城市的情况来讲,为什么现在有这个就业,一方面大家看就业需求量很大,另外一方面看二线城市民工招工难是吧,这个问题出现,实际上跟信息有很大关系,从地区情况来讲可以看出这个情况,所以大家找工作其实看看这个指数,你就知道应该去哪些地方找工作。
刘戈:到什么行业中间。
曾湘泉:对,还有到什么行业中间来,从这个指数看是垄断性行业,比如说能源、电力是吧,那么刚才讲的这个航空航天,还有事业单位、政府。
刘戈:这都是香饽饽。
曾湘泉:它都是竞争指数特别高,就是说你找工作还是挺难的,但是什么地方呢,你到酒店去,你到保险去。
主持人:门槛低。
曾湘泉:你到快速的消费品行业,饮料、食品、化妆品对吧,大家知道其实在……
主持人:服务行业去找工作。
曾湘泉:服务行业,快速消费品,因为这些行业其实有些问题,还是比较辛苦,那么待遇也不是特别高,那么垄断行业当然了待遇高,待遇是比较高的,然后大家都很难进去,竞争的问题,所以从这些指数其实也可以判断出来,现在这个地区的变化、行业的变化情况。
刘戈:对,这个地区的变化呢,其实跟我们自己的在生活当中,碰到的这种现象的话是比较吻合的,我觉得曾教授他们找到非常巧妙的这样一个用来衡量我们就业状况这样一个数据,也就是说他用一个招聘网站的总的那个投简历的份数和总的提供岗位的数量这么一比特别地清晰,然后他看出来很多地方呢,就是当如果要是你的找工作的人多了,然后提供的岗位少了,最后这个指数就自然大了,那么最后我们就看出来某些地方或者某些行业呢,他比其他的行业或者其他的地方他的就业压力就更大。从这个数字里头我们看到呢,就是刚才曾教授讲的,那么很多的现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就是这个就业压力在均衡,东部西部在均衡。
主持人:其实就业形势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的平稳的运行,同时和每个人也是息息相关的,它关系到我们的一种稳定感,关系到我们一种幸福感,那么怎么样更好地缓解就业的压力?怎么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一段广告之后我们将会和两位评论员继续进行讨论。
解说:就业形势日趋复杂,促进就业如何多举措并举?《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今日观察》,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就业的话题,那么我们知道在未来的经济增长,我们是有这样一个目标,是年均增长7%,所以在这样经济发展的形势之下,我们的就业形势将会发生哪些具体的变化,接下来通过一个片子一起来进行梳理。
解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方面的消息总是牵动民众的目光。近几年来每年春节前后,农民工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兔年的春节刚过,招工难现象不仅出现在华南、东南沿海省份,中西部一些省份也开始抱怨找不到工人,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表示,这两年出现的中西部和东部争夺普通劳务工人的新现象,既是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更深层次还是折射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普通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日前分析就业形势时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结构性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从今年城镇的就业情况来看,大概需要安排的城镇劳动力有24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技校毕业学生和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加起来近1400万人,所以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需要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800万人左右。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人民日报》援引专家的观点,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以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此外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主持人: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通过数字一百,我们所做的这样一个网友的调查,我们的问题是您现在面临的就业求职压力大吗?看到64.90%的人仍然是认为压力更大了,没有什么变化是23.6%,然后压力减轻了11.60%。很多朋友,包括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还是觉得就业压力非常大,所以在这个新的形势之下,我们怎么样找到突破口?
刘戈:其实呢你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列出了九条现在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第八条讲的就是就业问题,我们现在的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解决每年两千万的人口进入到就业市场,那么其中呢城镇的人口你要解决900万,还要有几百万的农村。
曾湘泉:两千万人。
刘戈:对对,两千多万,那么这样的话来进行解决,这是一个总量的问题,另外就是结构的问题,我们培养出了这么多的大学生,但是我们现在我们很多行业里面,它对于这样一个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量并不算那么大,所以就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并举,那么现在来看虽然现在从一季度来看,我们从数字上来看,现在并不算太严峻,但是从未来看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它仍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现在看我们所有的目标都是按照每年900万来定的,但是实际上去年前年大前年我们都是完成一千一百多万,也就是今年如果你仅仅完成九百万的话,你是比去年新增就业降低了,降低了20%,也就是这个900万是一个保底的数字,所以你现在的话一定要今年完成1100万以上就业人口,那么这样总体的压力才会变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就业你现在呢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是一个优先解决的问题,你比如为什么在国外,它会变成最重要的经济指标,那么像美国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都发布就业指标道理都在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我们还是要谈一下矛盾的问题,就是新的形势之下,我们面对怎样的矛盾?我们怎样去解决?
曾湘泉:那么从短期看,中国经济其实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跟就业的问题密切相关,比如说我们现在提出来,当时首要任务是治理通胀的问题和控制通胀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矛盾的,因为从我们指数研究发现,从那个2008年到现在看,它实际上我们叫专业叫菲利普斯曲线替换,就是高的失业率,这个通胀的时候,它的失业率就下降,所以这个负斜率的东西,换句话说现在我们要控制通胀,大家看我们现在准备金已经提很多了,现在提了20%多了,还有一个利率的问题,利率为什么不能大幅度调整呢,其实我的理解,其实包括汇率都不能,为什么不能过快的增长,其实都是因为就业压力,因为很简单,如果我们把利率大幅调整,那房地产肯定就会下来,房地产下来就会引起很多行业就会下来,这个下来就会带来就业的问题,失业率就增加。那么汇率也是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出口的中间我们现在把汇率调整,汇率在全球我们看,浮动汇率都是广泛存在的,比如日元大家知道看到最高升到76,低的到140,比例非常大的幅度调整,中国为什么现在叫渐进式的调整,因为如果汇率大幅度一次调整,马上就有很多出口企业就面临生存的压力,那这个生存压力中间马上就会影响中小企业倒闭、破产,会影响到就业,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复杂的,就是很困难的。
刘戈:所以你再返回来说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问题,如果现在那么多高铁,那么多机场,那么多高速公路,如果一停下来,那么大量的在工地上工作的工人,推土机手可能一下就没活干了,然后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未来的目标,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这种调整呢,有可能有的是会增加就业,比如服务业,这样的一种变化它会,但是有一些行业可能就会降低劳动力的需求,就是这个转型转了以后原来可能是一个工厂需要100个人,现在就需要50个人,甚至20个人就可以了,所以这种矛盾也在这个地方变成一种压力。
主持人:所以看起来是一个就业的问题,但是其实它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怎样在矛盾当中寻找一种平衡点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网友他们对就业难的话题会又怎样的说法。
我们看到第一位朋友他说,“关于就业问题我觉得最应该关注的是中小企业的就业,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行业,应该从各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稳则就业就稳”。
我们看看这位朋友他说,“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希望能够得到就业方面及时的信息,就业部门提供培训的机会帮助就业,自身也需要随着就业单位的经济转型和要求,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学习专业技术,随着经济转型而改变和选择就业岗位。”这个是自我意识非常好的一位网友。再过几个月新一届的大学生他们又要毕业了,他们的就业形势将会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观点?
杨燕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到第三季度确实有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近期这几年应该有一些缓解,教育体制在改革,这些现象正在改变,还有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也在加剧调整,使服务业得到强化,服务业占的比例的上升呢,它也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第三我们现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已经开始相对均衡,这样也就给人们就业提供了更多空间。
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我觉得从招收大学生这种企业来讲,国家也应该给予他们一些补助或者是一些鼓励性的措施,比如说对这些中小企业税收方面的一些优惠啊,然后就业岗位方面的一些补助啊等等,我想这个都是在短期内,可能起到作用的措施,那么国家过去实行的一些政策,比如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中西部地区去,我觉得这些政策都还应该继续来坚持,同时呢,我觉得从长期来看的话,那么我觉得就是我们经济结构的转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一些根本性的举措。
主持人:在我们聊了关于这么多就业形势方面的话题,在节目最后关于怎样拓展自己的就业渠道,两位有怎样好的建议?
刘戈:我觉得自身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对未来行业的这种发展变化的方向,多看看这个曾教授他们C指数,我觉得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方面呢,我想说的是其实对我们来说,我觉得应该尽快出台我们自己的调查失业指数,那么因为这是全世界通行的,那么有了这样一个非常明晰的指数,把所有的失业人口能够清晰覆盖起来,那么这样的话成为我们宏观经济调控一个重要参考基数,也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对我们优先就业政策才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曾湘泉:那么从长期来讲我们可能大学生的情况来讲,包括农民工的情况来讲,可能要提高就业能力是一个突出问题,因为“十二五”时期其实我们面临问题是经济结构转变产业的升级,这个时候我们劳动供给方比如教育,劳动者个人本身怎么适应这种变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我们从2004年开始研究大学生就业到现在发现,其实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学生就业很困难,经济好的时候大学生就业也不太容易,原因为什么呢?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这个有很多调查,比如说麦卡锡的调查,他说中国一年160万培养年轻工程师,符合跨国公司要求的就业能力的,包括语言技能只有16万,只有10%,我们做过一些调查,我们就业研究所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长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位企业也好,我们高校老师也好,或者大学生也好,他们认为都是就业能力不能适应要求。
主持人:要接轨。
曾湘泉:另外一个短期的情况其实有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