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恐怕没有什么物资比粮食更加重要了!在刚刚结束的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贾庆林同志强调:“要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的确令人忧心:1996年,我们的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2006年底降为18.27亿亩。也就是说,短短10年间,耕地减少了1.24亿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趋势还在加剧!
在耕地锐减的同时,粮食需求却呈刚性增长:人口增加需要扩大粮食供应;养殖业快速发展需要扩大粮食供应;工业发展也需要扩大粮食供应。2006年,仅全国的工业用粮,就达到1240亿斤,比上一年增加134亿斤。
耕地在减少,粮食需求在增加,这一减一增,粮食可不就显得捉襟见肘?!2004年―2006年3年间,我国净进口粮食1450亿斤。
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一体化也好,建设小康社会也罢,恐怕都很难落到实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增加粮食供应?
农业是弱质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弱质产业中的弱质产品:粮食与林果的效益比是1∶7,粮食与棉花效益比为1∶5,与蔬菜效益比为1∶4。
因此,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没有政策扶持不行!
应该说,这些年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不算少: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实施“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保护价收购等。2006年中央再次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粮食生产和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些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时常被农资价格上涨所销蚀。今年春耕时节,记者曾对西北某县农资上涨情况进行了调查,今年3月与上年12月相比,全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8.0%,与5年前相比,则翻了一倍。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5年来,全国农民种粮的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没有超过400元。
如此收益,农民能踏踏实实种粮吗?
其实,不独是粮食直补政策,这些年,还有不少涉农政策在执行中也没有完全落实:三令五申不让占用耕地,但高楼大厦仍在农田中蔓延;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但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经费被挤占的情况时常可见。
所以,出台惠农政策很重要,但增强惠农政策的刚性、让惠农政策不“跑、冒、滴、漏”,更为重要! 如何让惠农政策硬起来?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政协会议的这个要求,可谓切中要害。 |